(一)從管鐵路、辦銀行起家
梁士詒,字翼夫,號燕孫,1869年5月5日出生於廣東省三水縣岡頭鄉一個教師家庭。父親梁知鑒曾在三水、廣州、香港等地方書院講學;小有名望之後,又先後在廉州、欽州、北海出任商董。
梁士詒幼年時隨父讀書,主要內容自然還是孔孟之道,四書五經,這使他有較深的國文底子。16歲在廣州馬鞍街青雲書院學習時,與著名的戊戌變法領導人之一梁啟超是同學。“學而優則仕”的封建傳統思想深深地影響著梁士詒,他熱心科舉,1889年20歲時考中舉人;又於1890年和1892年兩次赴京會試,但都落第了。
英帝國主義發動的鴉片戰爭,用武力打破了中國閉關鎖國的政策。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資本主義的一些生產方式也已傳入中國,中國也出現了一些近代企業;資本主義的科學、政治思想也逐步傳入中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漸漸成為時髦的主張,這對青年梁士詒產生了一定影響。
會試落第回鄉途中,梁士詒經過當時深受近代資本主義影響的上海時,購買了一些從西方先進國家翻譯過來的書籍。他對財政、河渠、道路等方麵的書特別感興趣,回鄉後常與一些也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共同討論。
1894年,梁士詒終於考中進士,第二年授翰林院編修。這期間他回家鄉鳳岡書院教了一段時間書,後被任命為國史館編修,來到北京。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北京城內在戰亂中夾雜的是入侵者的焚燒、屠殺、奸淫、搶掠與破壞,梁士詒對這些極為憤慨卻又無可奈何。他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便回到家鄉到鳳岡書院教書。在國是日非的情況下,他想走教育救國之路,培養一批學以致用的人才,挽救國家的厄運。
1903年,梁士詒參加了清朝舉辦的經濟特科考試,因為他對經濟方麵的興趣而讀了不少相關書籍,這次考試得以名列前茅。但由於他與戊戌變法的首領梁啟超同姓,名字的結尾“詒”又與另一首領康有為的原名祖詒的尾字相同,一些堅決反對變法的守舊大臣在複試時在慈禧太後麵前說他是“梁頭康尾”,並竟然依此推斷他是康梁同黨而未被錄取,真是可笑之至。
此時的梁士詒,在直隸候補,幾年過去,還未候補上正式官職。他自認有才,卻被閑置,心裏很不平衡,便去找直隸總督袁世凱。袁世凱為成其“大業”,正千方百計延攬各方人才,鼎鼎大名的科學家、京張鐵路的修建者詹天佑便是袁世凱起用的;而且,1900年,袁世凱任山東巡撫時還創辦了我國最早的省立大學著名的山東大學。
袁世凱雖說很忙,但梁士詒畢竟是進士出身,不能不見。袁世凱見到梁士詒後問:“有何特長啊?”梁士詒實事求是地答:“我楷書寫得好,能教書、會寫詩。”沒想到袁世凱竟輕蔑地說:“書奴伎倆罷了,我屬下這種人多得很,就知道咬文嚼字,沒出息。”梁士詒雖在經濟方麵有些知識,但感到還不夠,便未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