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秘書戴季陶(1)(1 / 1)

(一)在孫中山思想影響下反清反袁

戴季陶,名良弼,字選堂,又名季陶,譜名傳賢,號天仇。1891年1月6日生於四川廣漢一個衰敗小商人兼儒醫的家庭。其母黃氏信佛,對戴季陶以後篤信佛教有一定影響。

戴季陶童年時上過私塾,11歲時曾參加童子試落第。12歲隨長兄戴傳薪在成都以學日語為主的東遊預備學校學習。學校創辦人徐炯為新學領袖,對戴季陶影響較大,使其萌發了反清的民主思想。13歲戴季陶考入成都客籍學堂高等科,因抨擊反動校長而被開除。日本教師小西三七因戴季陶在東遊學校有日語基礎,就聘其為自己教學時的翻譯,使戴季陶生活總算有了著落。

1905年,戴季陶15歲。他大哥賣掉家中的30畝沙田,資助他到夢寐以求的“先進國家”日本留學,在日本大學法科學習。

東京當時是革命黨人聚集的地方,這使戴季陶有機會與他們往來。早期的同盟會員王用賓是戴季陶的好友,他向戴季陶宣傳孫中山的革命思想,使戴季陶認識到隻有跟著孫中山“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聯合世界與中國的有識之士與革命力量,全力以赴推翻腐敗透頂的清王朝,建立民生、民權、民主的共和政府,中國才有希望。孫中山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是中國黑夜的火炬。戴季陶從此決定了要跟隨孫中山革命。

留日學習期間,戴季陶與後來成為《大公報》主編、政學係的胡政之、楊子鴻等發起組織留日同學會。戴季陶因勤奮學習、思想較激進、日語精通而被選為會長,這顯示了他的組織才能,也是他在政治上嶄露頭角。

1909年戴季陶在日學習4年後回國,任江蘇地方自治研究所主任教官。這是一所官辦的教育兼學術機關,他因看不慣這裏的守舊人物而一度流連於花樓酒肆尋求慰藉。這時很欣賞他的江蘇巡撫瑞澄調走,戴季陶亦離任前往上海。時《天鐸報》社長陳屺懷(即後來蔣介石秘書陳布雷之兄)招考各省新聞編輯員,月薪30元。戴季陶前往應試,一小時寫一篇政論文,戴季陶一揮而就。又經口試,被選中作編輯。戴季陶從此以“天仇”為筆名發表文章,取其與清王朝不共戴天之意。他的文章能針砭時弊,筆鋒犀利,很受讀者歡迎,報刊發行量也因而不斷攀升,成為當時中國最具影響力的13種大報之一。戴季陶的思想與同盟會員的陳屺懷自然一致,因而備受陳的讚賞,僅兩個月後便被提拔為總編輯,這時戴季陶才19歲。戴曾評論此事說:“屺懷先生識人得人,餘得所得業,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