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威信進一步提高,兵力進一步擴大。在他人看來,形勢一片大好,朱元璋卻敏銳地意識到,他麵臨著深刻的危機。
朱家軍表麵上發展迅速,如同發麵饅頭一樣膨脹了數倍。然而過快的發展也埋下了隱患,那就是內部並沒有形成真正的融合統一。這支軍隊存在著三個權力中心:一個是朱元璋,一個是郭天敘、張天佑,第三個則是陳野先。
郭天敘、張天佑二人雖然表麵上對朱元璋言聽計從,但內心深處對郭家軍變成朱家軍一直心有不甘。況且兩個人在名義上地位高於他,因此在軍隊中總是一股離心力量。特別是對於那些郭子興的嫡係舊部,這兩個人的號召力其實是大於朱元璋的。大敵當前之時,這種離心力不大看得出來,但是一旦危險遠去,他們勢必要和朱元璋爭權奪利。
更為直接的隱患是陳野先。朱元璋對陳野先寄予很大希望,以為此人可以成為他的左膀右臂,然而不久,他就失望了。他發現陳野先表麵上信誓旦旦,但實際上根本瞧不起他們這些農民軍,認為他們成不了大事,暗地裏還和元軍保持密切接觸。那麼,如何處理陳野先部這兩萬人,就成了個棘手的問題。
投入起義軍之後,朱元璋經曆了無數次的義軍內部鬥爭。他深刻認識到,隻有建立起強有力的一元化集權領導,才能達成隊伍的真正統一。而要建立一元化領導,就必須消滅多核心。
經過長時間的反複思考,一個大膽的計劃在朱元璋的頭腦中形成了:以借刀殺人之計,神不知鬼不覺地除掉郭張二人。
攻占太平之後,朱元璋下一個計劃就是攻取集慶。這個城市是他渡江作戰的最大目標,也是他天下藍圖中未來根據地的核心。能否攻占此城,關乎他天下大計的成敗。按理說,這場戰爭朱元璋應該派出最精銳的部隊,親自掛帥,精心組織,要求必勝。但是朱元璋卻不按常理出牌,派出了一支奇怪的組合:一支由郭天敘、張天佑帶領,另一支由陳野先帶領。一個由東,一個由南,兩路夾擊集慶。
說奇怪,一是這兩支軍隊都不是他的嫡係;二是朱元璋通過安插在陳野先身邊的奸細,已經掌握了陳野先與集慶城內元軍勾結,準備裏應外合、擊敗朱軍的消息,卻“姑許之”,仍命他帶兵與郭、張二軍一起進攻集慶;三是朱元璋居然沒有把如此重要的情報告訴郭張二人。
朱元璋的用心因此也就一清二楚了。龍鳳元年(公元1355年)九月,兩路大軍出師,郭張二人積極用命,率領東路人馬一路勢如破竹,攻破元將設在城外的營壘,直趨東門,準備第二天發起進攻。陳野先也到達南門,並且當天傍晚設酒宴請郭張兩位元帥。郭張二人毫無防備,高高興興應約前去,結果被陳野先抓住殺掉。陳野先與元軍內外夾攻,紅巾軍被打個措手不及,敗退溧陽。從此,郭子興的舊部全歸朱元璋指揮,他成為這支隊伍名副其實的都元帥,郭家軍徹底改名為朱家軍。
朱元璋借刀殺人之計操作得實在高明,他以損失幾萬軍隊和攻城戰役徹底失敗為代價,來清洗兩位並非迫在眉睫的對手。這種看似不合情理的安排將他的計謀遮蓋得完全不露痕跡。在他看來,用這樣巨大的代價來換取自己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無疑是值得的。
郭張二人死後,朱元璋隻剩下了一個隱患:郭子興的小兒子郭天爵。
朱元璋分兩步處理這個人。在郭張二人死後,他以體恤故主的姿態,讓年紀不大的郭天爵做自己的二把手,“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不過天爵年紀太輕,隻是一個牌位,並不管事,隻是為了把他拴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控製他的活動自由。到了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朱元璋的權威已經徹底鞏固下來,人們已經把郭子興忘掉之後,他找了個小小的借口,以郭天爵“怨望”、“謀叛”,將之逮捕殺掉了。
通過代價巨大的清洗,朱元璋的一元化集權領導終於建立起來了。朱元璋帶領這支被他融為一爐的軍隊,於第二年二月一舉攻下了集慶,將之改名為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