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嶄露頭角:一念之差走上了造反道路(3)(2 / 3)

外部最有威脅的勢力是小明王。白蓮教教主韓山童在起義開始不久就被元軍捕獲殺掉了。劉福通找到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奉他繼位教主。至正十五年二月,也就是郭子興去世前一個月,劉福通又擁立韓林兒為皇帝,號小明王,建立政權,國號為宋,建元龍鳳,定都亳州。得知郭子興死後,大宋農民軍當然也想收編這支軍隊,壯大自己的實力。

同時,郭軍內部,形勢也有點複雜。郭子興去世之後,留下了兩個兒子郭天敘、郭天爵,一大一小兩位夫人和一位妻弟張天佑。郭天敘乃郭子興的嫡長子,以父死子繼的習慣,接父親的班最合適。就是張天佑,從血緣上說,也比幹女婿朱元璋更近些。郭子興一死,這兩個人也都躍躍欲試。

恰在這時,至正十五年四月,也就是郭子興死後一個月,大宋小明王政權派使者來到和州,聯絡郭家軍。郭天敘和張天佑知道自己不是朱元璋的對手,因此十分願意投靠小明王做自己的靠山。於是張天佑隨使者前去亳州朝拜小明王。到了亳州,張天佑大講軍心如何擁戴故主,如何願意故主之子接班。結果他如願以償,從亳州帶回了小明王政權的任命狀;以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也就是說,朱元璋成了三把手。

朱元璋的第一反應當然是十分光火。誰不知道現在這支軍隊主要聽他指揮?你郭張二人搞這個小動作,實在太不自量力。幾位親信也勸他拒絕這個任命。但朱元璋畢竟是非同尋常之人。他轉念一想,接受這個任命也有好處。小明王政權離自己距離很遠,鞭長莫及,接受了封號,並不等於受到他們實際控製。同時,接受這個任命畢竟可以免於郭家軍的內部分裂。他深知郭天敘年輕沒經驗,張天佑雖然年歲大,但優柔寡斷,缺乏智謀。遇到複雜的形勢,還是需要自己出來做主。給郭張兩人一個虛名,並不影響自己對這支軍隊的實際控製權。在這個憂患時刻,他暫時隻能以退為進。

因此,龍鳳元年(公元1355年)四月,朱元璋和郭天敘、張天佑一起接受小明王的封號,在和州建立都元帥府,奉龍鳳為正朔。果然如朱元璋所料,主帥新死,孤軍難立,外部形勢如此緊張,郭張二人也沒有主意,不知道怎麼應付,因此凡事都是聽朱元璋的。朱元璋雖位居第三,實際上卻成了都元帥府的主帥。

久駐和州也不是長遠之計。朱元璋決定打過長江,攻占太平(今安徽當塗),向江南發展。江南本是著名的繁盛之區,更何況還有龍盤虎踞的集慶(南京)的誘惑。

六月初二,朱元璋親率水陸大軍萬餘人,乘坐風鬥快船和筏子,以常遇春為先鋒,開始了渡江戰役,目標是對岸的采石。一千多艘大小船隻,分列兩隊,揚帆競發。常遇春膂力過人,射得一手好箭,以勇猛著稱,他不負使命,帶領幾支小船,一馬當先,強行靠岸,揮戈殺向元兵。元兵伸手抓戈,他順勢躍上江岸,左衝右突,元兵四散逃竄。

接著,朱元璋指揮軍隊,又乘勝攻占了太平,在江南立下腳來。

借刀殺人,建立權威

渡江攻占采石、太平,朱元璋邁出了通往帝業的第一步。不過,太平處於元軍四圍之中,因此要鞏固這個新攻下的城市必然還要經過一番波折。朱元璋進入太平城不久,就被元“義軍”(主動站出來鎮壓起義的民間武裝)元帥陳野先率數萬大軍包圍。

破解圍城,朱元璋已經經驗豐富,指揮如意了。他和湯和二人親率精兵出城迎戰,而派徐達等人率大軍從另一城門出發,繞到敵後,乘敵人的注意力全部被朱湯二人吸引時從背後突然襲擊。陳野先兵敗被俘。

陳野先所率雖然不是元朝的正規軍,但是威名久著。朱元璋早就聞聽陳野先的勇猛能戰,這次見到這位敗軍之將長得魁梧英發,極想讓他成為自己的左右手,遂全力勸降,並宰白馬烏牛,祭告天地,和他結為兄弟。陳野先的兩萬部下都歸朱元璋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