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屈居人下,現在卻成了四萬大軍的統帥,又連續擊退了元軍幾次進攻,郭子興誌得意滿,動了稱王的念頭。當初他毀家起兵,孤注一擲,為的就是搏一個稱孤道寡。如今自立一方,何不過一把南麵稱王的癮呢?部下聞聽他有此意,也紛紛讚同。
隻有朱元璋立馬提出反對意見:“滁州無險可守,非稱王之地,我們現在隻有一個孤城加上周圍幾個鄉鎮。稱了王,隻得了一個虛名,卻樹大招風,會引起朝廷的重視,勢必集重兵前來進攻,到那時後悔就晚了。”
朱元璋反複勸諭,郭子興聽後沉默不語,不過稱王的事,最後還是不了了之。從這個結果看,朱元璋實際上又成為了這支軍隊的主心骨。
確實,當時郭子興的四萬多軍隊,隻困守滁州一城,占地有限,糧食也非常緊張。不但稱王不現實,生存都麵臨危機。朱元璋建議郭子興南取和州(今安徽和縣),擴大勢力:“困守孤城,誠非計。今欲謀所向,惟和陽可圖。”
朱元璋還為郭子興策劃了攻取和州的具體方略,他說,和州雖然“城小”,但防守堅固,“可以計取,難以力勝”。可以用詐城之策,攻取此城。史書記載朱元璋的原話是:
向攻民寨時,得兵衣號二,其文曰“廬州路義兵”,今擬製三千,選勇敢士,椎結、左衣衽,衣青衣,腹背懸之,佯為彼兵,以四橐馱(駱駝)載賞物驅而行,使人聲言廬州兵送使者入和陽賞賚將士,和陽兵見之必納。因以絳衣兵(當時紅巾軍皆著紅色服裝)萬人繼其後,約相距十餘裏,候青衣兵薄城,舉火為應,絳衣兵即鼓行而趨,破之必矣。
也就是說,以前在攻打地主武裝時,繳獲了兩張號牌,叫“廬州路義兵”。不如按這個樣子仿製三千個,派三千精兵,穿上地主武裝的服裝,胸前背後縫上這個號牌,偽裝成鄉團,帶著四匹駱駝,裝上獎賞物資,號稱是廬州地主武裝派使者來犒賞和州軍隊。再派一萬人尾隨其後,等前隊入城後內外夾擊,必能一舉而下。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正月,郭子興采用這個計策,順利襲取了和州,統治範圍擴大了一倍。論功行賞,他升任朱元璋為統率和州兵馬的總兵官。換句話說,朱元璋一夜之間成了郭軍之中的第二號人物。
雖然是憑借赫赫戰功升到此位,但是其他總兵官中許多人卻對此心懷怨言。原因當然是朱元璋年紀輕、資曆淺,躥升太快、太得寵。他們仗著是郭子興的老部下,又比朱元璋年長許多,在朱元璋麵前倚老賣老,朱元璋經常指揮不動。特別是郭子興的妻弟,攻取和州的張天佑,看到總兵官的職位沒有給他而是給了出謀劃策的朱元璋,更是暗自不服。每次總兵官集體議事時,因朱元璋位列總兵官之首,所以理所當然坐在第一把交椅上,那些老資格的軍官因此大為不愜,在背後飛短流長,說什麼朱元璋是靠著“嬌客”
(女婿)的身份躥上去的,說什麼出生入死不如娶個好老婆。
朱元璋以他極高的天分,在以術馭人方麵,做了一個典型案例。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朱元璋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叫小兵把會議大廳的椅子撤了,換上長凳。這樣在開會時,各人就可以自由挑選自己的座位。
第二天,朱元璋有意遲到,進會場一看,諸將果然都老實不客氣,那時以右為尊,他們把右手都坐滿了,留給他最左麵一個位置。朱元璋一句話沒說就坐下了。開會了,討論軍事問題,排在右首的人先發言。這些大老粗吭哧半天,也說不出幾句有水平的話。最後一個輪到朱元璋,他侃侃而談,分析得入情入理,大家聽了,不得不點頭稱是,按朱元璋的意思去辦了。這樣的情景出現幾次後,再開會時,大家都自覺把右手的位置給他留出來了。朱元璋的威信就這樣徹底樹立起來了。
實權與虛名
攻占和州,糧食問題解決了,元軍幾次進攻,都被朱元璋指揮部下擊敗。郭子興一軍順風順水,發展勢頭不錯。不料就在這個時候,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興得了重病,一命嗚呼了。
郭子興一死,形勢馬上就複雜起來。滁州、和州失去了主帥,這支“郭家軍”,成了周圍幾方勢力眼中的肥肉,大家都想吞之而後快。而郭軍內部,也開始了爭權奪勢的暗鬥,朱元璋一時身處內憂外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