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朱元璋帶上郭家人找到了彭大進行投訴,又找出例證對彭趙關係進行了一番挑撥。彭大果然大怒,說:“我在此,誰敢爾!”立刻呼喚左右,帶上親隨以及朱元璋等,四出尋找郭子興,最後找到了孫德崖祖父家裏。朱元璋率人爬上屋頂,揭瓦掀椽,下到屋裏,隻見郭子興脖子上套著木枷,雙腳係著鐐銬,渾身已被打得皮開肉綻。幾個人七手八腳打開枷銬,把他背回家裏。
就在城內幾方勢力麵臨火拚之際,元中書左丞賈魯率領大軍包圍了濠州城,濠州危在旦夕。幾位領袖不得不同意講和,共同守衛城池。他們憑借城高濠深,糧食充足,堅守了七個月,元軍無計可施解圍而去。
元軍撤圍後,由於死傷慘重,兵源緊張,郭子興遂命朱元璋回鄉招兵買馬。這一安排是由於在營救郭子興過程中出了大力,郭子興對朱元璋更加放手使用,有意提拔。
至正十三年六月,朱元璋回到老家。此時離他當初投奔紅巾軍,不過一年三個月,然而當初的落魄小和尚,現在居然成了紅巾軍的軍官,騎著高頭大馬,身披綢緞衣服,出手大方,言談揮霍,迥非昔比,也算得上衣錦還鄉了,這個示範效應自然非同尋常。十天時間,就招了七百餘人,把他們帶回濠州交給郭子興。郭子興十分高興,提升他為鎮撫,並把這七百人交給他統率。從此,朱元璋正式成為一名帶兵的小軍官。
這次招兵在朱元璋的崛起史上十分重要。朱元璋從七百人中挑出了二十多人,做自己的親兵護衛。誰也不會想到,這次挑選後來成就了這二十多人在中國史上的鼎鼎大名:徐達、周德興、郭興、郭英、張龍、張溫、張興、顧時、陳德、王誌、唐勝宗、吳良與吳禎兄弟、費聚、唐鐸、陸仲亨、鄭遇春、曹震、張翼、丁德興、孫興祖、陳桓、孫恪、謝成、李新、何福、邵榮、耿君用與耿炳文父子、李夢庚、鬱新、郭景祥、胡泉、詹永新,這些大明開國元勳,都出自朱元璋的這批親兵之中。除了耿再成、花雲在開國前戰死外,這些當初走投無路的泥腿子後來都躋身公侯之列。
有生以來,朱元璋第一次在社會地位上有了擢升,老朱家五代以來,也頭一次有人有了正式名字。因為重八這個名字實在是上不得台盤,所以改名德裕(元璋是後來再次改的),並起了個官號叫興宗,取字國瑞。從此大家改口稱他為“朱公子”,有生以來,他第一次有了地位,也有了可以看得見的前途。
朱元璋發現自己喜歡上了軍人生活。朱元璋甚至發現自己原來天生就是一個軍人。軍人生涯固然風險最大,可是也收益最高。如果不是參加義軍,很難想象,以朱元璋的出身和素質,會如此迅速地出人頭地,在社會階層上獲得令人炫目的晉升。在參軍以前,朱元璋的全部人生資本不過是一身力氣,戰爭讓他第一次發現自己的另外兩項資本:頭腦和勇氣。
在危機重重的戰場之上,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朱元璋發現了自己的與眾不同。他發現,自己比大部分人更敏銳,更精明,更縝密。他總是能比別人更早一步,更高一層,更多幾步地在複雜的形勢中判斷出事情的走勢,他總是能輕鬆地猜透很多人的心理。他知道如何贏得上司的信任,如何贏得下屬的擁戴。他知道自己在什麼時候應該進,在什麼時候必須退。他謹慎異常,這並不妨礙在關鍵的時候敢於冒險。事實上,他在戰場上的勇氣別人難及。這是因為他早就盤算明白了,在刀光劍影中,隻有勇敢,隻有以氣勢震懾住對手,你才有最大的幾率生存下來。懦弱者反而死得更快。
朱元璋有時也奇怪,自己以前為什麼沒有發現這些優點?其實很好理解。承平歲月,朱元璋有再高的智商和勇氣也沒有用。等級、地位、地主、政權,重重壓迫著他,如同五行山壓在孫行者身上,讓他這些優勢沒有空間施展。他的智商隻能用於在田間地頭和窮朋友開開玩笑,他的勇氣也僅止於在荒郊野外遇到野獸時心裏不慌,對於改變他的命運並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