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為了最好地利用白蓮教的剩餘價值,朱元璋後來決定給自己的新朝代定國號為“大明”。因為經過白蓮教的廣泛傳播,明王出世成為了民間熟知的預言。韓山童自稱明王起事,韓林兒繼稱小明王。朱元璋的部下,大多都是白蓮教的信徒。朱元璋以出自白蓮教經典《大阿彌陀經》的“大明”
作新皇朝的國號,一是表明了新王朝與小明王的繼承關係,二是向其他覬覦帝位者暗示,“明王”已經出世,光明世界已經到來,其他人就不必再癡心妄想了。
明朝立國後,朱元璋開始了對明教、白蓮教的嚴厲鎮壓。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頒“禁淫祠”詔:“不許塑畫天神地,及白蓮社、明尊教、白雲宗,巫覡扶鸞禱聖,書符咒水諸術,並加禁止,庶幾左道不興,民無惑誌。”其後,朱元璋便藉修訂《大明律》,將明教、白蓮教列為“旁門左道”,嚴行禁止。《大明律》規定:“凡妄稱彌勒佛、白蓮社、明尊教、白雲宗等會,一應左道亂正之術,或隱藏圖像,燒香聚眾,夜聚曉散,佯修善事,扇惑人民,為首者絞,為從者各杖一百,流三千裏。”“凡造讖緯、妖書、妖言及傳用惑眾者皆斬。若私有妖書隱藏不送官者,杖一百,徒三年。”有明一代,白蓮教、明教勢力一直被牢牢壓製。
北伐中原
朱元璋在統一南方戰爭中戰無不勝,順利異常,迅速平定了廣大中國南部,隻剩下北元一個敵人。而北元內部又分崩離析,戰鬥力並不強。
朱元璋雖被稱作驅除外虜的偉大民族英雄,然而十五年軍事生涯中他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與漢人自相殘殺。直到此時,他還沒怎麼和正規元軍正式交過手。不過元帝國的實力早已被漫長的戰爭耗盡了,已經成了一個熟透的果實,朱元璋要做的,隻是伸手摘取罷了。
由於接連的勝利,大部分將領主張“直搗元都”,一舉統一中國。而朱元璋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農民的謹慎心態,使朱元璋在指揮作戰時,從不像其他流民領袖那樣憑一時血氣之勇。
朱元璋最突出的軍事個性是“持重”。朱元璋的一切活動,特別是重大的軍事和政治行動都是經過精心籌劃,三思而行。他信奉穩紮穩打,積小勝為大勝,從不追求僥幸。史稱老儒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給朱元璋帶來了勝利,殊不知這也是朱本身的一貫思想,隻不過朱升之策恰與朱元璋同心而得其認可罷了。
北伐戰爭是朱元璋謹慎個性的突出表現。在這場戰爭中他一如既往地謹慎小心,絕不疏漏對每一個風險點的分析。他分析說,“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懸師深入,屯兵於堅城之下,糧餉不足,援兵四集,非我利也”。
他力排眾議,果斷地提出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全局在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其都”。
應該說,在當時我強敵弱的情況下,一舉攻克元都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但是風險也確實存在。當時的元朝還保有相當的軍事實力,隻是他們正忙於爭權奪利,自相殘殺,沒有聯合起來對付北伐軍。朱元璋的軍事部署則把風險降到了最小,雖然成本大大增加。朱元璋寧可多做十倍的努力,也不願冒哪怕隻增加了十分之一的風險。
吳元年(公元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率軍二十五萬,由淮入河,北伐中原。十月二十四日,徐達大軍抵達淮安,元朝守將王宣、王信投降。十二月初五,朱元璋部陷東平,孔子五十六代孫襲封衍聖公孔希學率曲阜縣尹、鄒縣主簿投降。十二月初七,徐達攻克濟南,整個山東進入朱元璋版圖。
山東平定後,雖然大都近在眼前,但徐達按朱元璋指示,首先西取河南。洪武元年三月,徐達引舟師溯黃河而上,直趨汴梁。四月初八,與元將脫因帖木兒大戰於洛水以北,大勝。
在河南基本平定後,朱元璋又命馮勝西取陝西,與徐達夾擊脫因帖木兒殘部。山東、河南、陝西都納入朱元璋版圖,攻克大都,就沒有任何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