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建立製度:明朝百姓有了“戶口本”(2)(1 / 3)

黃冊製度的第三個作用是保證賦稅。黃冊與今天戶口製度不同的地方在於,它不光是用來記錄人口信息,還要記載這一家的產業,用以確定應該承擔多少賦役。因此,黃冊既有人稱為戶籍黃冊,又有人稱之為賦役黃冊。配合人口製度,朱元璋又建立起全國土地登記製度,每家每戶的土地有幾畝幾塊,每一塊的位置、大小、四至,都寫得清清楚楚,全國一家不漏。下麵是一塊地的土地產權證登記內容:

土名:李樹園,地一分四厘。

地屬二十都四圖三甲,程九龍。

東至方良珊田,西至張丹民田,南至方良珊田聯,北至方良珊田。

曆代王朝後期都會出現一種社會情形,就是豪強地主貴族等勢力之家,招收人口,隱瞞土地,造成國家稅收大量流失。黃冊製度可以有效防止普通百姓寄名到大戶人家逃稅。同時,豪家大戶通過種種手段逃避稅賦,將負擔轉移到普通百姓身上,由此造成兩極分化越來越激烈,最終會吞沒這個王朝。黃冊製度也可以把這一現象壓製在最低範圍。因此嘉靖年間有官員說:

國家之急務,莫先於恤民。恤民之實,在平賦役而已。賦役之平,在慎攢造(黃冊)而已矣。故冊籍之造弗慎,賦役之派弗均,奸豪得計,民弱受害,國計之虧縮,民生之凋疲,恒必由之。(萬文彩《為申嚴賦役黃冊事例以杜奸弊題本》,《後湖誌》卷十)這些話確實說出了朱元璋的心聲。可以說,沒有黃冊製度,朱元璋大移民、大土改、平均土地及財產的成果就無法保持。

如此重要的資料存放在何處,朱元璋當然也花了不少心思。之所以最後定於玄武湖,是因為它水麵闊大,湖內有數個島嶼。對於玄武湖優越的天然條件,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南京通政使司右通政楊廉曾這樣分析:

太祖高皇帝建都金陵,藏天下黃冊於後湖,至太宗文皇帝定都北平,諸司庶各類多隨藏以北,獨後湖之藏不動如故。祖宗深謀遠慮,灼見於此,故都可遷而藏冊之所不可改。

不然,輦觳之下,如順天畿輔之近,如真(定)保定之類,何為而不之京師,而之南京?蓋後湖之廣周遭四十裏,中突數洲,斷岸千尺,由是而庫於其上,由是而冊於其間,誠天造而地設也。其為圖籍萬年之計,殆無逾於此矣。(楊廉《後湖誌》序)很明顯,朱元璋認為後湖這樣環水隔岸的條件,是用來建設檔案館最理想的環境。建庫於湖中心,一方麵,可以防火,另一方麵,又可以保證安全。這一看法得到了朝廷上下的認同,事實上,後來朱棣北遷以後,明王朝的中央國家機關北遷,然而卻單獨把黃冊庫留在南京,這更加突出了玄武湖地理條件之優越了。

裏甲製度:“二流子”們的緊箍咒

正經過日子的農民最瞧不起的是“二流子”。老實巴交的莊稼人到了城裏,最害怕的則是地痞流氓。作為一個從小家教嚴格的標準農民,朱元璋雖然曾混跡江湖,本性裏對遊手好閑之徒卻有一種強烈的厭惡。

對於那些縱情玩樂的“敗家子”,他從來都看不慣。

翻閱史料,偶然見到了朱元璋接見功臣子弟時的一篇講話,錄其片斷,從中可以看到朱元璋的人生態度:

男子漢家,學便學似父親樣做一個人,休要歪歪搭搭的過了一世。

你每(們)趁我在這裏,年年來叩頭。你每(們)還是挨年這歇來(方言,即“每年到這來”之意)。你每小舍人,年紀少,莫要學那等潑皮的頑……你每這幾個也年紀小哩,讀書學好勾當。你每學爾的老子行。

有一次,朱元璋聽說京衛將士閑暇飲酒,就將他們召來訓斥一通:“近聞爾等耽嗜於酒,一醉之費,不知其幾,以有限之資供無饜之費,歲月滋久,豈得不乏?”他對青年人下棋玩球吹簫唱曲更是異常痛恨,曾頒旨大加懲罰:

“在京但有軍官軍人學唱的,割了舌頭;下棋、打雙陸的斷手,蹴圓的卸腳,做買賣的發邊遠充軍。府軍衛千戶虞讓男,故違吹簫唱曲,將上唇連鼻尖割了;又龍江衛指揮伏臾與本衛小旗姚晏保蹴圓,卸了右腳,全家發赴雲南。”

做了皇帝之後,朱元璋又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遊民們的可怕。曆代農民起義,都是由遊民牽頭,他們有農民們所沒有的膽量、野心和社會活動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在社會上自由活動,因此,在天下大亂之時,往往成了燎原的星火。因此,登基之後,他把消滅遊民作為控製社會的關鍵。

他規定,每個人都要從事固定的職業,社會上不許存無業之人。

他在《大誥續編·再明遊食第六》中說:

再次申明不許不務正業,大家要互相知道彼此的職業。我這個命令一下,各地政府、鄰人、裏甲,對這些不務正業者,要告誡訓誨,讓他們立刻找活幹……一月之間,仍然不務正業的,四鄰和裏甲要把他拿赴官府。官府如果不管,你們送赴京來,為民除患。如果不拿,這樣的人,非在官府幫閑做壞事,就在鄉裏當盜賊……是誥一出,四鄰裏甲不能拘拿赴官赴京,使此人在地方做了壞事,案發之日,四鄰裏甲同坐其罪!的示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