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化民成俗:流氓是如何教育百姓的(3)(1 / 2)

朱元璋對學生們的關心體貼可謂無微不至。學生們離家日久,朱元璋發給他們新衣服一套,路費鈔五錠,讓他們可以回家看望父母。過春節、元宵,朱元璋還專門給學生們發過節錢。皇帝的人情味濃到如此程度,甚至恩及學生的家人。如洪武十二年,皇帝賜每個學生的父母各四匹帛。

至於每鄉每裏的社學,雖然無法提供如此豐厚的食宿,但也不收學雜費。朱元璋規定,由基層幹部根據老百姓家的自然狀況,盡可能多地動員適齡學童上學。

各級學校都有獎勵製度。國子監學生科舉廷試得第一名,在國子監門口立進士題名碑,加以褒獎。郡學學生每年選出一名成績最好的作為貢士,保送國子學繼續深造。

朱元璋的這些措施,有力地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全國“無地而不設之學,無人而不納之教。庠聲序音,重規疊矩,無間於下邑荒徼(jiǎo),山陬(zōu)海涯”,出現了“家有弦頌之聲,人有青雲之誌”的社會現象。

明代教育的發達,超過了以往的唐宋時代。

朱校長的可怕校規

雖然待遇如此之好,不過,如果有機會坐時空穿梭機回到洪武時代,還是勸你不要去享受皇帝的義務教育。因為,你進了國立學校,很有可能不能活著出來。

並不是聳人聽聞。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洪武皇帝親自製定的學規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在學校裏學的是什麼。各級學校的功課,都是由皇帝直接指定的,內容是《禦製大誥》(即皇帝語錄),《大明律令》(即刑法),此外還有四書五經和《說苑》。皇帝規定:太學學生每日寫字一幅,每三天背下《大誥》一百字,本經一百字,四書一百字,每個月作文六篇。

功課似乎不重,可是校規倒是有點怕人。校規一共五十六款,有一些規定和今天差不多,比如必須穿校服,不許點名遲到,不許夜裏飲酒之類。然而也有些規定有點奇怪:

一、不許結社,什麼文學社、詩會之類一律嚴格取締。

二、不許議論學校食堂的飯菜好不好吃。

三、絕對禁止對人對事的批評。

最奇怪的一條是這個規定:

一切軍民利病,農工商賈皆可言之,惟生員不許建言。

就是說,天下百姓,別人誰都可以對國家大政方針發表意見,進行建言,隻有學生不許!目的當然是戒絕學生參與政治的可能。

看來,朱元璋雖處中世紀,卻能以其超人的政治敏感,預感到學生與激進政治心態的天然聯係。

為了貫徹這些校規,朱元璋特地撥了兩名衙役進駐學校,做什麼用?打板子。一有違犯,即把學生拉到教師辦公室叫做“繩愆廳”的地方,脫下褲子,按在地上,痛打一頓。朱元璋規定判決完全由教師做主,學生沒有上訴的權利。

打板子在處罰裏是輕的,重的甚至可至充軍流放。校規裏有這樣一款:

“在學生員,當以孝悌忠信禮義為本,必須隆師親友,養成忠厚之心,以為他日之用。敢有毀辱師長及生事告訐者,即係幹名犯義,有傷風化,定將犯人杖一百,發雲南地麵充軍。”

然而,隻要有學生的地方,不同意見似乎就不可避免。由於校規過嚴,在第一任太學校長宋訥任內,有的學生被活活餓死,還有多名學生自殺身亡。學生趙麟對校長的殘忍非常不滿,出了一張匿名牆報(沒頭帖子),表達對校長的意見。這件事被當成嚴重的政治事件報告給皇帝,朱元璋龍顏大怒,立命把查出來的犯罪人趙麟殺了,並在國子監立一長竿,把他的腦袋掛在上麵示眾。隔了十年,朱元璋有一次到太學視察,想起這件事,還餘怒未消,召集全體教職員和學生訓話:

恁學生每聽著:先前那宋訥做祭酒嗬,學規好生嚴肅,秀才每循規蹈矩,都肯向學,所以教出來的個個中用,朝廷好生得人。後來他善終了,以禮送他回鄉安葬,沿路上著有司官祭他。

如今著那年紀小的秀才官人每來署學事,他定的學規,恁每當依著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潑皮,違犯學規的,若祭酒來奏著恁嗬,都不饒!全家發向煙瘴地麵去,或充軍,或充吏,或做首領官。

今後學規嚴緊,若有無籍之徒,敢有似前貼沒頭帖子,誹謗師長的,許諸人出首,或綁縛將來,賞大銀兩個。若先前貼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綁縛將來嗬,也一般賞他大銀兩個。將那犯人淩遲了,梟令在監前,全家抄沒,人口發往煙瘴地麵。欽此!

懸趙麟頭顱的這竿子一直豎了一百六十餘年,方才撤去。

在抓學校教育的同時,朱元璋對科舉製度也進行了改革。他定下的科舉製度更加重視形式,規條亦更繁瑣,“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禮》、《春秋》、《禮記》命題。其文略仿宋經義,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相對真知灼見,他更重視的是統一的規格,統一的口氣,統一的思想,以此來造成格式化的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