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曷)喪,予及女(汝)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這是為什麼呢?
對元朝皇帝的特殊感情
其實在刪孟子以前,朱元璋還做過好多臣下不太好理解的事。
比如在推翻元朝之際,中原漢人皆歡欣鼓舞,揚眉吐氣,強烈要求朱元璋徹底清算元朝的罪惡,懲辦那些欺壓百姓的元朝統治者。
可是朱元璋卻沒有這樣做。在進軍大都之時,他要求軍隊不得危害元朝皇親貴族:“元之宗戚,鹹俾保全。”
在元順帝倉皇北逃後,明軍俘獲了皇子買的裏八剌。大臣們要求在南京舉行“獻俘”典禮,以慶祝這一偉大的勝利。朱元璋卻拒不同意,理由是這是對前皇子的侮辱。他說:“雖古有獻俘之禮,不忍加之。”他對俘獲的元朝貴族一概予以極盡尊禮,封給他們很高的爵位,賜給極為優厚的生活條件,讓漢族人繼續對他們行禮如儀。
甚至在推翻元朝之後,大臣們紛紛獻上“捷奏”之章,批判元代皇帝的無道,頌揚洪武皇帝的雄武,也讓朱元璋很不滿意,因為奏章裏麵有貶低元朝君主的詞彙。朱元璋對宰相說:“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奈何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
對於中原漢人來說,推翻了元人的統治,是顛倒了的世界重新顛倒過來,是撥開雲霧,重見青天:我堂堂中華乃是“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居然被一個野蠻的騎馬民族統治,萬裏腥膻,人盡臣虜,這實在是莫大的恥辱。所以,大多數漢人都不承認元人統治的正統地位。比如元末另一個起義領袖明玉珍稱帝詔中就說:“元以北狄汙我中夏,倫理以之晦冥,人物為之消滅。”他要推翻元朝,“恭行天罰,草彼左衽之卑汙;昭為茂功,成我文明之治”。意即掃除中國曆史上的意外,重新回到漢族正統。
但是朱元璋卻自始至終堅持認為元人的統治是“正統”。他從各個角度,竭盡全力為元朝的正統性辯護。
在即位告天文中,他這樣說:“惟我中國人民之君,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孫百有餘年,今運亦終。”
也就是說,元朝的統治是受命於天,光明正大,理所當然。值得注意的是,他說“百有餘年”,這就不但將元滅南宋後的幾十年視為正統,且將元、宋並存的十幾年亦視為元的正統。
不止從天理的角度承認元朝的合法性,他還從個人感情的角度,表達對元朝統治的感恩戴德之情:“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
這似乎就更不好理解了。在大元帝國的統治之下,他父親朱五四四處遷徙,還是落得饑餓而死。他朱元璋也沒過過一天好日子。不光朱元璋如此,全體漢人都受元人野蠻統治的苦:漢人打傷蒙古人要判死刑,蒙古人打死漢人隻賠一頭驢;漢人即使當了大官,見到蒙古人,行禮畢要把雙手反背過來,作捆綁狀,以表示歸順之意。按理說,他應該對大元懷有刻骨仇恨才對,怎麼居然歌功頌德感激涕零起來?
構建“朱氏天命論”
批判孟子和歌頌元人,這兩件事貫穿著一個意圖:建立“朱氏天命論”。朱元璋登上皇位之時,內心有點沒底。因為中國人向來重視門第,講求出身。自古以來,豈有乞丐而為天子?所以許多人雖然畏服於他的刀劍,對於他這個人卻相當瞧不起。被一個前要飯花子統治,天下精英們內心難免感覺有點不是滋味。
所以,他一開始想找個名人聯個宗兒,謊稱自己是朱熹的後代。
可是再一想,這個謊也太經不起推敲了,不但不給能自己增光,反而會暴露自己的心虛,因此打消了這個念頭。
為這個問題苦惱許久之後,朱元璋突然腦筋急轉彎兒:自己的出身利用好了,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把壞事變好事。按照世俗之人的想法,無論誰當皇帝,也輪不到他這個要飯花子。然而事實是,天下那麼多富貴人讀書人誰也沒當上皇帝,偏偏他一個乞丐當上了,這不正說明他有“天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