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不許造反:從刪《孟子》到給元朝皇帝磕頭(1)(3 / 3)

所以朱元璋一反曆代統治者攀龍附鳳之習,幹脆坦然承認自己出身是“淮右小民”,而且還到處宣揚這一點。口頭上、文字上、一開口、一動筆,總要插進“朕本淮右布衣”,或者“江左布衣”,以及“匹夫”、“起自田畝”、“出身寒微”一類的話。”這就是為了強調自己命運的奇特和天命的眷顧。

在朱明政府的中央文件中,天命論到處皆是。他說“人君開創基業,皆奉天命”,自己之所以能由布衣而登帝位,是因為父祖“世承忠厚,積善餘慶,以及於朕”。他對孔子後代孔克堅說:“朕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以複先王之舊。雖起自布衣,實承古先帝王之統。且古人起布衣而稱帝者,漢之高祖也,天命所在,人孰違之。”他又說,“朕本布衣,因元綱不振,群雄蜂起,所在騷動,遂全生於行伍間,豈知有今日者邪。”

為了證明這一點,朱元璋還寫了許多文章,比如《周顛仙人傳》、《紀夢》,來宣揚自己身上的種種神異之處,進行自我神話。說周顛仙人早就看出他要當皇帝,說自己即位前一年,就夢見穿紫衣的道士授給他絳旗、冠履、寶劍諸物,證明自己是上天簡授,確定無疑。

那麼,為什麼上天不挑別人,偏偏挑了他呢?朱元璋說,這就是天命的神奇之處,老天爺的心思很難猜,它總是習慣於出人意料。比如,當初誰能想到,一個小小的馬上民族蒙古,能君臨天下,統治漢人長達百年呢?

他在《諭齊魯河洛燕薊秦晉民人檄》中說:

自古帝王臨禦天下,中國居內以製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內外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

朱元璋說,蒙古族人少,文化落後,按理說不應該統治廣大中國地區。但是他們居然就入主中原了。這恰恰說明,他們有“天命”,否則怎麼解釋?

基於這一邏輯,朱元璋必須視元朝為正統。因為這是上天的意誌。所以他承認元朝直接受命於天,接續了三皇五帝的正統,“正名定統,肇自三皇,繼以五帝,曰三皇曰兩漢曰唐宋曰元,受命代興,或禪或繼,功相比,德相侔”。

創造“朱氏恩德論”

與“天命觀”相配合的是“恩德論”。

快要登上帝位之際,他遇到了一個理論難題:怎麼看待農民起義?

肯定農民起義嗎?似乎當然應該肯定。因為他和他的追隨者都是起義者。他們用起義推翻了萬惡的舊王朝,建立了光明的新社會。他們的合法性源於這個樸素的真理:天下無道,就應該有人揭竿而起。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但是慢著,如果肯定起義無罪,那再有後來者效仿他起兵造反怎麼辦?

在推翻舊王朝的時候,他當然可以大喊造反有理,起義無罪。但是,成了新王朝的統治者,他就必須讓老百姓明白,以後不許造反,更不能起義。

這個彎子可不太好轉。

所以,他要大力打造“朱氏恩德論”。

在朱元璋以前,中國人認為“有德者有天命”,可以擁有天下。而無德者就失去了“天命”。天下無道,人民就可以起來推翻它。而朱元璋要打造的“朱氏恩德論”是:因為你身處的王朝對你有恩,所以不管它有道無道,你都不應該帶頭起來背叛這個王朝。

朱元璋說,一個人有了天命,也就從上天那獲得了天下的所有權。也就是說,全部中國領土的產權都歸他一人。其他所有人,都是“寄居者”。

所以,開國皇帝對天下百姓來說,有兩大恩德:一個是開創了太平,使天下人不再相互殘殺,可以保全性命。二是既然天下土地,都是皇帝家的,那麼所有的糧食,都是在皇帝家族的土地上長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天下人都是皇帝一個人養活的,每個人因此都應該對皇帝感恩戴德。

不要以為這是在開玩笑,這是中國曆代統治者的真實想法。隻不過朱元璋表達得最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