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不許造反:從刪《孟子》到給元朝皇帝磕頭(2)(1 / 3)

從這個理論出發,元朝皇帝雖然統治低能,畢竟也建立了一套法律,安設了幾名官員,比天下大亂還是要好。所以朱元璋說:“元祖宗功德在人。”在給元世祖的祭文中,他更這樣頌揚元朝的統治:“惟神昔自朔土來主中國,治安之盛,生養之繁,功被人民者矣。”

元朝初建,統治秩序比較好,老百姓一度安居樂業。他朱元璋雖然生不逢時,沒趕上好時候,吃不飽穿不暖,但畢竟也算是吃了人家蒙古皇帝的,喝了人家大元天子的,怎麼能忘恩負義,不予承認呢?

如予父母生於元初定天下之時,彼時法度嚴明,使愚頑畏威懷德,強不淩弱,眾不暴寡,在民則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各安其生,惠莫大焉!

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

朕本農家,樂生於有元之世!

在內心深處,朱元璋對元朝當然是充滿憤怒的,畢竟他一家人差點因為元朝的野蠻統治死絕。但對於他這樣級別的政治家來說,考慮問題,不能從個人恩怨,而是要從天下大局出發。進一步說,不能從正義與否角度,而是要從“實用”與否角度。

所以洪武四年,朱元璋命人在北平給元世祖蓋了廟。洪武六年,他又在南京建了曆代帝王廟,把元世祖忽必烈和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都供在一起,還把元朝開國功臣木華黎等四人牌位也供在邊上,他自己恭恭敬敬前去行跪拜大禮。他如此敬禮元朝,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給天下百姓作個示範,讓他們也敬禮新朝,告訴他們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

既然承認皇帝是天下所有人的大恩人,那麼即使一時統治得不好,偶有雷霆雨露,那也都是天恩,大家永遠不能起叛逆之心。這就是朱元璋建立天命恩德論的最終落腳點。在他朱家政權的治下,天下再無道,人們都要老老實實當順民而不是逆民。任何情況下,起義都有罪,造反都無理。

我造反有理,你造反有罪

理論構建到這兒,朱元璋發現他遇到了一點難題:

他本人就是大元王朝的推翻者。他食元朝之毛,踐元朝之土,世受元朝雨露之恩,卻起兵打倒了大元王朝,這怎麼解釋?

雖然誰握住了刀把子誰就有了話語權,要把這個道理講圓滿,也實在太考驗人的智商了。

朱元璋開始是這樣解釋的:他當初參加起義,隻是為了吃飯活命,並不是為了推翻元朝。他不斷強調自己加入起義軍實在是迫不得已,是人生的一大汙點。他說自己加入起義軍是“昔者朕被妖人(紅巾軍)逼起山野”

(《與元臣禿魯書》)。他又說:“朕本淮右布衣,暴兵(紅巾)忽至,誤入其中。”(《明太祖實錄》卷三七)在《皇陵碑》中又說:“元綱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傑(那些起義領袖)何有乎仁良(也沒什麼好東西)。”他寧肯降低自己參與造反活動的意義,也不能給臣民作壞的榜樣。

後來他又進一步解釋,說他起兵之時,元朝已經失去天命,土崩瓦解了。他動不動手,元朝都注定要滅亡了。他的原話是:“盜賊奸起,群雄角逐,竊據州郡。朕不得已起兵……當是時,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於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也就是說,元朝的滅亡跟他沒什麼關係。他參加起義,不是為了推翻舊王朝,也不是為了當皇帝,而是因為實在不忍心看人民遭受痛苦,要拯萬民於水火。他取天下,是從群雄之手,而不是元朝之手。

這兩種解釋似乎還不圓滿,到了編寫《大誥》時,朱元璋又發明了“殿興有福”理論。他天才地將起義者分為“首亂”者和“殿興”者兩部分。首亂者,就是帶著造反的那一批人。而殿興者,就是他這樣半路參加起義的人。

《禦製大誥三編·造言好亂第十三》中,朱元璋說:“元政不綱,天將更其運祚,而愚民好作亂者興焉”——因為天下無道,所以愚民作亂。

朱元璋認為,帶頭作亂者都是忘恩負義、膽大妄為之徒,注定沒有好下場,這就是所謂“殃歸首亂”。

朱元璋還舉大量的例子來論證他的觀點:曆代大型農民起義中,最早揭竿而起的那批人,確實多數都做了後人的鋪路石,“秦之陳勝、吳廣,漢之黃巾,隋之楊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則等輩,皆係造言倡亂首者,比天福民,斯等之輩,若煙消火滅矣。何故?蓋天之道好還,凡為首倡亂者,致幹戈橫作,物命損傷者既多,比其成事也,天不與首亂者,殃歸首亂,福在殿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