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券之製,起自漢高祖劉邦,唐宋年間,也偶有頒賜。不過後來就不再實行了,因此誰也沒見過鐵券長什麼樣子。
還是翰林學士危素見多識廣,說唐代大將錢鏐曾受賜鐵券,錢鏐的後世子孫手中說不定現在還收藏著。
朱元璋聞聽,馬上降旨,尋找錢氏後代。很快找到了錢鏐第十五世孫錢尚德,錢氏鐵券被送到京城。朱元璋放下手頭一切事務,召集大臣們一起玩賞。隻見這塊曆經數百年的鐵券“形如覆瓦,麵刻製詞,底刻身及子孫免死次數。質如綠玉,不類凡鐵,其字皆用金填”(《萬曆野獲編》卷五)。也就是說,形狀像瓦,券麵略帶弧度,鐵質十分特別,看起來有如綠玉。上麵刻著文字,填以黃金,說明受賜人自己和後代的免死次數。
好奇心得到滿足,朱元璋命禮部用木頭照著樣子雕刻了一副模子,以備參考。他和禮部官員一起參照這個範本,製定了大明王朝的鐵券規格。
明代鐵券一式兩副,分為左右二券:“凡券,左右各一,左藏內府,右給功臣之家。”(《明史》卷七十二)左半券藏在宮中,右半券賜給功臣之家。一旦有事,可以拿出來核對。朱元璋根據功臣爵位高低,將鐵券分為七個等級。公爵鐵券分為兩等:一等高一尺,闊一尺六寸五分;二等高九寸五分,闊一尺六寸。侯爵分為三等:三等高九寸,闊一尺五寸五分;四等高八寸五分,闊一尺五寸;五等高八寸,闊一尺四寸五分。伯爵分為二等:六等高七寸五分,闊一尺三寸五分;七等高七寸,闊一尺二寸五分。
那麼,鐵券上都刻了些什麼內容呢?我們來看看現存的朱元璋賜給南安侯俞通源的鐵券,全文如下:
朕觀曆代有父及其子,兄及其弟,皆為佐運之良臣者,心甚嘉之,然世不多見。朕起自淮右,駐兵和陽,爾兄通海以所部師來附,東渡大江,如履平地,乃克采石,定金陵。繼而兩平敵國,勳績著焉。何大功將集,遽然先逝?朕憫其勞,追封為豫國公。爾通源實其親弟,因世其官,以平章鎮於江淮。從征中原,多效勞力。今天下已定,論功行賞,朕無以報爾,是用加爾爵祿,使子孫世世承襲。茲與爾誓:若謀逆不宥,餘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功。於戲!勤勞以立事,恭儉以保祿位,尚其日慎一日,則富貴永延於世矣。
洪武三年,大告武成,論功行賞,公爵者十人,侯爵者二十八人,鐵券丹書,誓諸白水,河帶山礪,爰及苗裔。
這篇誓文寫得情真意切。俞通源的哥哥俞通海立有大功,但開國前不幸去世。朱元璋追溯了他“東渡大江,如履平地”,“兩平敵國,勳績著焉”
的戰功,封其弟為侯爵,並且承諾,除了謀反大罪不能免死外,如果俞通源自己犯了死罪,可以免死二次。他的兒子,可以免死一次。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的典禮上,發放鐵券這一戲劇性的環節讓功臣們都異常感動。一時之間,他們覺得自己都活在了傳奇裏,自己確實沒有白白拚命,這位帶頭大哥確實天下義氣無雙。
厚待功臣的背後考慮
朱元璋為人處世,從來不會讓感情壓倒理智。他如此厚待功臣,除了感情因素外,還包含著如下幾層考慮:
第一層,開國之初的朱元璋信心滿滿、雄心勃勃,一門心思要超越漢祖唐宗,成為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皇帝。因此他一舉一動都想成為後世楷模和佳話。他要用自己的慷慨,塑造起自己深情重義、有始有終的美好形象。
第二層,雖然天下初安,但這些功臣仍然是自己的左右手。開國之初,各地起義叛亂不斷,他治國安邦,仍然要倚重這些戰友。
第三層,有功厚賞,有過重罰,是他的一貫原則。隻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製,才能激勵大明臣民們為了皇帝舍生忘死。
這層意思,在朱元璋發布的聖旨中說得很清楚。他說自己製定鐵券製度,“欲使功臣之後世世相踵,非徒子孫,乃關苗裔,報德明功,勤勤懇懇,如此之至,欲以勸戒後人,用命之臣,死而無悔也”。也就是說,在君與臣,功與報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以保大明王朝千秋萬代。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朱元璋發現,自己最初的設想有些天真了。
開國皇帝與功臣,是曆史上最難處的關係之一。功臣們下場悲慘,並不完全是皇帝們的薄情寡義,也確實是勢有必然。
曆代以來,明初這批功臣可能是平均素質最低的。他們全部是起自草根,胸無點墨,沒什麼文化,也談不上什麼修養。除了一身武勇外,一無所有。成了開國元勳之後,他們的小農意識和流氓本性依舊,個個誌得意滿,貪婪鄙野,眼光短淺,不可一世。在戰爭中,他們是大元帝國的破壞者。在戰後,他們又成為新王朝法律、紀律和秩序的破壞者。他們仗著手中的特權,貪婪地撈取每一個銅板,到處侵占土地,私納奴婢,侵奪民財,欺壓良善,驅役士卒,貪得無厭,無所顧忌。開國之後不久,勳臣們違法亂紀之事,一樁樁,一件件,就開始不停地反映到朱元璋的麵前:
趙庸隨李文忠出征應昌,私占奴婢,廢壞國法;薛顯妄殺胥吏,殺獸醫,殺火者(廚房中燒火的人),殺馬軍,為了搶奪天長衛千戶吳富繳獲的牲口,還動手殺了吳富。郭英“擅殺男女五人”,隨便殺戮平民。淮安侯華雲龍在北平住進了故元丞相脫脫的宅第,大模大樣地使用起元朝皇帝才能用的東西,“凡元宮龍榻風褶及金玉寶器非人臣可僭用者,皆用之弗疑”,後來又嫌脫脫宅第不好,無償征用士兵和百姓給他翻蓋,“奢麗而過製特甚”,完全超過了朱元璋規定的等級規定……不光功臣們自己犯法,他們的親友也一個個不把國法當回事。許多功臣的親戚、家人甚至佃仆、火者,也都倚勢冒法,橫暴鄉裏,欺壓百姓,“諸勳臣亦不禁戢”,成了地方霸王。比如信國公湯和的姑父席某就仗勢蔑視法紀,“隱瞞常州田土,不納稅糧”。胡惟庸的家人“為奸利事,道關,榜辱關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