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發現,他的免死金牌成了功臣們如此氣焰飛揚的助推器,他們“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隻要不造反,誰拿他們也沒辦法。
對文官的凶殘與對武將的溫柔
朱元璋帶兵行政,一直以紀律嚴明聞名。開國之後,他的這一作風進一步發揚光大。官員們隱漏公文沒有上報這樣的細故,《大誥》中居然規定一律淩遲。開國之後,他對文臣進行過幾次大規模的集中清洗,如洪武四年“錄(甄別)天下官吏案”,八年的“空印案”,十八年的“郭桓案”,十九年“逮官吏積年為民害者”,二十年“罪妄言者”,聲勢都極浩大。
空印案發生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按朱元璋的規定,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向戶部報告地方財政賬目,其數目必須與戶部掌握的數字完全吻合,才能通過,如有分毫差錯,整個賬目就要全部重新編寫。各省離京師遠的六七千裏,近的三四千裏,為了減少麻煩,各地官員都帶上已經蓋好大印的空白表冊,以備賬冊被駁回時,在京城就地重新編寫。
這種情況當然算是違規,不過其實也沒有什麼危害性。因為賬冊上蓋的地方政府大印,都是騎縫印,就是每頁紙上隻有半個印章,這種空白紙張,並不能用來偽造其他公文。各地官員年年都這麼辦,已經成了習慣。
誰料到這一約定俗成的做法居然給天下官員帶來塌天大禍。洪武八年的某一天,朱元璋偶然發現了這一情況。他認為這是天下官員蔑視他的規定,勃然大怒,因此小小一事興起大獄,自戶部尚書周肅以下,各省與此事有關的官員全部掉了腦袋。吳晗在《朱元璋傳》中說空印案殺掉了數萬人。
另一個驚天大案是郭桓案。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有人告發戶部右侍郎郭桓等勾結地方官“侵盜官糧”,也就是把國家的稅糧偷偷占為己有。朱元璋派人調查,發現情況屬實,郭桓以及其他官員們共侵吞了官糧七百萬石。這一案導致禮部尚書趙瑁和六部的左右侍郎以下,都掉了腦袋,各省被牽連被殺的官員和富戶,又有幾萬人。
除了這幾起大案外,中案小案也每年都有。在日常生活中,朱元璋殺起文官來,真是隨心所欲,逸興遄飛,揮灑盡性。他一時不高興,可能幾百上千人就掉了腦袋,因此洪武一朝成了文官們的地獄。
然而,對於功臣們,朱元璋卻異乎尋常的寬容和溫柔。苛刻嚴峻的個性讓他對功臣們違法亂紀的行為不可能置之不問,但與功臣同享富貴的宣言剛剛發布,他不想以這些“細故”,破壞自己“厚待功臣”的良好形象,所以他采取了軟硬兩手。
軟的一手是教育。
天下初定之後,朱元璋就意識到提高老鄉們文化素養的重要性,畢竟一個個都已經是公侯伯爵,人五人六,再像以前一樣,滿口粗話,渾身農民習氣,怎麼配得上他們的高貴地位和巨大權力?因此早在洪武三年十月,朱元璋就給功臣們辦起了學習班,他規定每個月初一十五兩天,找秀才們輪流為諸將講學,給他們講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高級大臣,怎麼樣遵守君臣之禮,“庶幾忠君愛國之心、全身保家之道油然日升而不自知也”。
洪武初,禦史袁凱言:“今天下已定,將帥在京師者,於君臣之禮,恐未悉究。臣願於都督府延至通經學古之士,每於諸將朔望早朝後,俱赴都堂聽講經史。庶幾忠君愛國之心、全身保家之道油然日升。”太祖深以為然,遂敕省台延聘儒士,於午門番直,與諸將說書。
除了辦講座,朱元璋還專門組織人給大臣們寫書。洪武八年,朱元璋主編了一本厚厚的大書,叫做《資世通訓》,是一本全國人民(包括僧道尼等方外之人)都要遵守的《大明國國民守則》,其中第二章就是《臣道章》,分為“忠孝、勿欺、勿蔽”之類十七條內容,專門規定大臣們如何忠於自己的職守。朱元璋把這本書頒賜功臣們每人一本,命令他們認真學習,以此對照自己的行為,發現差距,加以改正。
除了教育之外,他還采取了稍為強硬的一手,那就是從約束功臣的部下家人入手,來給功臣和死罪之間建起一道防火牆。
洪武六年,朱元璋命工部鑄造了一個鐵榜,也就是鐵鑄的公告牌,上麵鑄著約束公侯家人的條文。在鐵榜文中,朱元璋這樣論述自己的功臣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