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死亡名單:瘋狂屠殺功臣的始末與細節(3)(2 / 3)

一個大屠殺計劃,在朱元璋心中慢慢形成。他決定在自己生前,親手將他稍有不放心的將軍全部除掉,以便留給朱標一個萬世無虞的鐵打江山。

不過,雖然殺心已起,朱元璋還是盡力隱忍。他是一個極為耐心的獵手,不到時機完全成熟,他不會動手。

兒子長大,時機成熟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初,大明帝國內發生了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不過當時注意到這一點的人很少。

這一年元旦剛過不久,分別駐守北平和太原的燕王朱棣和晉王朱棡(gāng)受朱元璋之命,分頭出兵,合擊蒙古草原上的蒙元丞相咬住(咬住是人名)和平章乃兒不花大軍。

蒙古軍隊一直是大明帝國的心腹大患,他們不甘倉皇北逃之命運,時時窺伺中原情形,經常南下騷擾。這一次,朱元璋命自己的孩子們先發製人。

這一年朱棣正好三十歲,所謂而立之年,而朱棡則三十二歲。兩位王子封藩多年,擁兵甚眾,此次都是初試啼聲。

為了讓自己手中有足夠的好牌來取代對功臣們的過度依賴,朱元璋對孩子的教育費盡了苦心。史書記載,諸子小時,朱元璋認為他們“宜習勞,令內侍製麻履行滕。凡諸子出城稍遠,馬行十七,步行十三”(《明朝小史》

卷一)。為他們選擇師傅極盡天下英傑之選,希望他們能文武雙全,成為自己真正的左膀右臂。

在他的嚴格要求下,朱元璋諸子中頗有幾個才能突出者。比如二子秦王、三子晉王、四子燕王、六子楚王、十二子湘王皆武藝高強,熟讀兵書戰策。雖然教育良好,不過他們到底能不能承擔維護帝國藩屏的重任,不經試驗,誰也無法判定。所以出兵之前,整個大明帝國都和朱元璋一樣,心存疑慮。

洪武二十三年三月初二日,燕王率諸將出古北口。先遣的哨兵打探到,乃兒不花正駐軍於迤都(今內蒙古蘇尼特左旗北)。盡管突然大雪,氣溫驟然下降,燕王仍決定冒雪急進,給蒙軍一個突降襲擊。經過數日冒雪急行軍,明軍悄悄對乃兒不花完成了包圍。等到乃兒不花察覺,為時已晚,最後隻好率眾投降。於是首次出征就擒獲“乃兒不花及其名王酋長男女數萬口,羊馬無算,駱駝數千”(《太宗實錄》卷一)。

晉王出兵,北上甚遠,卻沒有遇到敵人,隻好空手而歸。不過據報,晉王帶兵,行軍布陣也十分有章法。

對於這一結果,朱元璋十分滿意。他說:“清沙漠者,燕王也。朕無北顧之憂矣!”(《明太祖實錄》卷二0一)這一天,朱元璋盼得太久了。以前諸子參加的軍事活動,都是勳臣元帥們為主,皇子處於學習或者說實習地位。直到洪武二十三年這次北征,皇子們首次親任大型軍事活動主帥,且戰果如此輝煌,朱元璋才徹底放了心。

有了這樣如狼似虎的兒子,他朱元璋還怕什麼呢?

燕王凱旋,朝廷上下都喜氣洋洋,但所有人都沒有想到,大屠殺計劃在朱元璋的頭腦中已經成熟。

第一功臣李善長之死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五月,也就是在燕王取勝一個月後,發生了封績事件。

封績本是元朝的舊臣,歸降於明。據後來朱元璋公布的審問結果,說是洪武十二年,胡惟庸準備謀反,偷偷派封績前往蒙古草原,帶信給蒙古人,“著發兵擾邊”,要他們裏應外合,合力推翻朱元璋的統治。據說是因為胡惟庸案發,封績聽到消息留在了蒙古,不敢回來。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藍玉北征,在捕魚兒海蒙古軍隊中俘獲了封績,將其押解回國。但據說李善長又對此人加以包庇,“匿不以聞”,沒告訴朱元璋。

而在洪武二十三年這一微妙的年頭,這一事件被恰當其時地揭露出來。

朱元璋派人審問封績,審問的結果是把十年前的胡惟庸案,由普通“心懷不軌”升級為勾結蒙古、串通李善長等功臣共同謀反,朱元璋的屠刀終於在功臣們毫無心理準備之時突然落下。

凡是朱元璋不放心的功臣,都被羅織進此案,以曾與胡惟庸相勾結的罪名被處死。在這一年之前,病故和得罪而死的公侯已達二十四人,而這一案,殺戮和死後追究的公侯一共有二十二個。

資格最老的是韓國公李善長,其次是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延安侯唐勝宗、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宜春侯黃彬、河南侯陸聚、申國公鄧鎮(開國名將鄧愈之子)、臨江侯陳鏞(杞國公陳德之子)。另有宣德侯金朝興、寧濟侯顧時、營陽侯楊璟、靖海侯吳楨、永城侯薛顯、鞏昌侯郭興、六安侯王誌、南安侯俞通源、汝南侯梅思祖、永嘉侯朱亮祖、淮安侯華雲龍,在案發之前已死,也追坐胡黨,革除爵位。毛驤(參議官毛騏之子)、李伯異、丁玉、胡美、於顯、陳方亮、耿忠、於虎也死於是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