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衣錦還鄉:對鳳陽鄉親的特殊照顧(1)(1 / 3)

一個重大消息,兩個特殊人物

朱元璋的故鄉古稱鍾離,元代升為濠州,明代改稱鳳陽。它是淮河流域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除了淮河兩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時在史籍中偶爾露一下麵外,很少有人提到它。但朱元璋的發跡使鳳陽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三月,一個重大消息傳到了南京:朱元璋的故鄉濠州被朱軍攻占。

朱元璋的心情異常激動。從軍之後,他隻有至正十三年回鍾離招過一次兵,此後再也沒有回過家鄉。如今屈指算來,已經整整十三年了。

十幾年戎馬倥傯,日日夜夜精神高度緊張,他似乎已經忘了故鄉的存在。然而消息傳來之際,朱元璋才發現自己內心深處其實無時無刻不掛念著那片貧瘠的土地,畢竟,他二十五歲以前的所有記憶都存放在那裏。

生存鬥爭的壓力抑製了他對故鄉的熱念,如今全國大勢已經初步明朗,三分天下,他已有其二,可以喘一口氣了。接到故鄉收複的消息,朱元璋發現自己的思鄉之情如同洪水決堤,居然一發不可收拾。故鄉記憶在腦海中一下子全麵複活,一片片一刻不停地閃過。他感慨道:“濠,吾家也。濟如此,我有國無家可乎!”攻下濠州這一天,正好是朱元璋大哥病死的忌日,距他父親病故的忌日剛過三天,距他母親病逝的忌日尚有十三天。此時,攻滅東吳的第一個作戰計劃即將完成,第二個作戰計劃尚未開始,他決定利用短暫的間歇時間,回濠州省墓。

至正二十六年四月,朱元璋從南京起身。隨從的還有兩個特殊人物,一個叫劉大,一個叫曹秀。

父母墳前劉大就是慨然送地,使自己得以安葬父母的劉繼祖的兒子,曹秀則是當年拿出自己所有家底置辦禮品送他入皇覺寺為僧的汪大娘的兒子。他們是朱元璋終身難忘的兩大恩人。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已經成為紅巾軍鎮撫大將,這年年底,他在濠州城意外地見到了前來投奔的劉大和曹秀,驚喜非常,說“吾故人至矣”,忙問劉繼祖夫婦和汪大娘的情形。原來汪大娘在朱元璋投軍不久就去世了。到至正十三年初,劉繼祖也病故了,家裏隻剩劉大一人,年小力薄,遂和曹秀一起來投奔。朱元璋聞聽,“慘怛動容”(《鳳陽新書》,《劉繼祖傳》),留下他們作了自己的貼身護衛。雖然二人才能平庸,不堪大用,朱元璋對他們卻一直另眼相看。兩人屢次請纓到前線作戰,朱元璋都沒有同意,說,我不會讓你們冒生命危險,那樣對不起你們的父母!

這次回鄉,朱元璋特意帶上這兩個人。除此之外,他還特意帶上一名博士官(許存仁)和一名起居注官(王禕),來記錄他這次必將載入史冊的“太祖還鄉”。原來的流浪和尚現在已經成了即將登上帝位的“吳王”,這種巨大的身份變化使這次回鄉一定比普通的衣錦還鄉更具戲劇性。

剛剛上路之際,他還想擺設全套吳王儀仗,可一出南京城,他已經心如歸鳥,把儀仗甩在身後,命令士兵日行百裏,僅用三天,就奔到了故鄉。

跨過村邊那條小河,村頭那棵老白楊還在,可其他都已經麵目全非:村邊那座規模不小的皇覺寺,而今隻剩幾條低矮的殘牆和數堆瓦礫。村中一座座房屋傾坍破敗,原本一百多家的村莊,而今隻有二十多戶還有人煙。自己家的老院子裏,荒草已經近人高,三間草房,早已塌了頂落了架,朱元璋一行人的接近,隻驚起了一窩鴉雀。

朱元璋內心一陣酸痛。

二十幾戶鄉親被馬蹄人聲驚起,戰戰兢兢地在門口向這裏張望。在確定這不是一夥劫掠者後,人們漸漸聚集到了朱元璋家的老院子裏:一個個鳩形鵠麵,麵帶膽怯,衣衫襤褸。

朱元璋首先認出了小時候的玩伴劉添兒。添兒比自己大兩歲,今年應該四十二,看起來卻像是五六十歲的光景,腰彎背駝,麵目黎黑,瘦得如同一具骷髏。小時候,劉添兒處處關照他,在自己吃不飽的時候,經常掰給自己半個餅子。如今,竟然淪落到了這個地步。朱元璋眼眶濕潤,向他走過去:

“添兒?是你吧?”

劉添兒滿臉迷惑,朱元璋說:“我是重八啊!”

“重八?”“重八!”“啊呀,重八回來啦!”……鄉親們一下子爆炸了,奔上前把朱元璋圍在了中間:“這誰敢認啊!重八,你這是做了大官兒啦?”

朱元璋拉著一雙又一雙枯手,半天不能言語。終於平複下來,能說話了,囑咐身邊的侍衛:把你們帶的幹糧幹肉都拿出來,給鄉親們分了,把帶的那些禮品也給大家分了。

二百多名士兵的行軍糧分給了二十多戶人家,每家還分到了朱元璋從南京帶來的兩匹綢子,兩匹棉布。那個時候,棉花在中國尚未普及,因此也是珍貴禮物。此外,每家還分到了二十兩銀子。

青黃不接時節,許多人家已經吃了一個月野菜,此時許多孩子當著朱元璋的麵就大口大口吃起幹糧來。整個村莊都一片喜氣洋洋。

朱元璋卻高興不起來,衣錦還鄉的自得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他沒有料到戰爭把家鄉破壞得如此徹底。趁著大家回家生火做飯,他帶著隨從到村外去給父母上墳。

墳地幾乎已經找不到了。朱元璋記憶中堆得很高的墳頭風吹雨侵,已經幾與地平,荒草連天,大地寂靜無聲。朱元璋想著躺在地下的父母,可惜趕不上他今日的榮華了。他跪在低矮的墳頭前,淚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