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衣錦還鄉:對鳳陽鄉親的特殊照顧(2)(1 / 3)

何以把姓也改了呢?原來汪大娘有子三人,為了報恩,朱元璋特令曹秀改姓為汪,以示對汪大娘的紀念。其他二子,繼承曹氏香火,依然姓曹。所以鳳陽民間至今有“洪武改姓,曹汪一家”之說。六百多年過去了,鳳陽曹汪二姓之間,仍有不能通婚的習俗。

洪武七年元月,朱元璋專門設立皇陵祠祭署,於是汪文、劉英的官名又改為了“皇陵祠祭署署丞”和“署令”。汪大娘的另兩個兒子,一個被安排為祠祭署中層官員,另一個被封為衛所指揮。汪大娘地下有知,當可含笑了。

這一年六月,朱元璋又特意把恩人的第三代,汪文的兒子汪倫,劉英的兒子劉鑒,送到南京國子監讀書,“日給糈脯,冬夏給衣布等物”(《鳳陽新書》卷二),照顧十分周到。

及至洪武十一年五月皇陵完工之時,朱元璋又宣布,將劉繼祖追封為義惠侯,特命將劉繼祖夫婦、汪大娘,還有村中一位朱元璋小時候叫幹娘的趙氏神主配在父母陵寢,享受皇家煙火祭祀。這在中國曆史上,空前絕後。

洪武年間,別的大臣見了朱元璋,都如同老鼠見了貓,大氣都不敢出,隻有他的老鄉們,在朱元璋麵前一直大大咧咧,不拿自己當外人。洪武中期,劉英有一次從家鄉跑到南京來看望朱元璋。朱元璋因有事在身,三天之後才召見,官員卻找不到劉英了。找了好幾天,才知道劉英不耐煩等著,已經回鳳陽了。朱元璋請劉英再進京,不料劉英覺得朱元璋擺架子,不高興,居然一直沒動身。如果是別人敢這樣做,朱元璋一定會滅了他九族,但是對劉英,朱元璋卻感覺很抱歉。隻想著怎麼把劉英請來,卻傳來消息,劉英突然病故。朱元璋深感悲慟,特意寫下了《祭署令劉英》:

昔者朕寓居是方,存亡者感英父子之恩,至今猶存情懷,未嚐有所忘也。

前者英赴京來,朕為機務浩繁,兼壽有年,失顧問於英,三日複覺,令人覓英所在,莫知所之。稽於金川之門守者,報無知英之出入。

複於京內物色數日,乃知英還矣。命召複勞再見,久未至。再命召之,告者乃雲英亡。

嗚呼!感恩之道常懷,感恩之禮未終,英遽然長逝,朕思昔恩,不勝嗟悼。特以牲醴之奠祭之。英其不昧,饗之!(《高皇帝禦製文集》

卷十八)朱元璋的禦製文集,篇數本不太多,關於汪劉兩家的聖旨,竟然多達五篇,可謂絕無僅有。朱元璋的開國功臣,後來被他殺戮殆盡,隻有汪劉二姓,不但洪武一朝享盡榮華,甚至終明之世,都世襲為官,朱元璋的報答,可謂情深義重了。

大明帝國的一個特殊群體

朱元璋回鄉所見到的二十戶老鄉,後來成了大明帝國的一個特殊群體。

他們被朱元璋立為陵戶,不用下地幹活兒,坐享國家補助,並且子孫世襲。

朱元璋在製定了天下各階層禮儀製度後,還特別規定,這二十戶陵戶建房,可以用官員用的紅色。所謂“無貧富,皆賜朱戶複其家”。數代之後,有的陵戶家庭破敗下來,住進了“茅屋柴扉”,然而“上猶施朱”(沈士謙《明良錄略》)。

洪武二年,鳳陽大規模修建皇陵,因為工程闊大,陵園圈進了許多鄉親們的祖墳。按曆朝定製,這些普通墳墓都要遷出皇陵陵園另行安葬,不得混於皇家陵寢之中。朱元璋卻特批不用遷動,還允許他們隨便進入皇陵祭掃:

“此墳墓皆吾家舊鄰裏,不必外徙,春秋祭掃,聽其出入不禁。”(《朱元璋與鳳陽》)當聽說鄉親們有人生活貧困之後,朱元璋還會賜給他們銀錢土地。實錄記載,洪武二十六年二月,他“賜皇陵祠祭署令汪倫(此時汪文已經去世,由汪倫接班)及守陵人七十七戶鈔有差。先是,上以山陵之故,命給倫等田地,以優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