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衣錦還鄉:對鳳陽鄉親的特殊照顧(3)(2 / 3)

在朱元璋之後,曆代帝王也以鳳陽“皇業所基,祖陵所在,視他地方不同”(《明憲宗實錄》卷二七五),在興修水利上特別重視。

第四是發展交通。朱元璋開辟了從鳳陽到南京的驛道,設二十站。整治了“道狹而竣”的清流關,使鳳陽的交通條件大大改善。

除了各項特殊政策外,朱元璋在此興修大量工程,對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中都罷建之後,朱元璋還在鳳陽繼續修建皇陵、十王四妃墳和龍興寺等,工程浩大,動用人數眾多。在中都營建期間,朱元璋曾於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十一月“詔建公侯第宅於中都”。中都罷建之後,因為朱元璋鼓勵開國元勳們退休回鄉,所以公侯府第建設並沒有停止。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八月,朱元璋特賜給公侯每人鈔一萬錠、銀五百兩為買木雇工之用,“俾還鄉建第宅”。一時鳳陽數百裏之間,“風雲之彥,星羅棋布,於數百裏間,王侯之家,甲第相望,冠蓋如雲……可謂盛矣”(光緒《鳳陽縣誌》卷十)。大批淮西功臣來到鳳陽居住,日常消費巨大,不可避免地帶動了鳳陽當地商業、建築業、服務業的發展。

朱元璋的特殊政策,確實收到了明顯效果。鳳陽人口大幅度增加,已經荒蕪許久的鳳陽土地又出現了“一郡桑麻翠如洗”的興旺景象。很多荒田被開墾出來,土地數量達到了四十萬頃。明代以稅糧多少來劃分府縣等級,二十萬石以上為上府,十萬石以上為中府,十萬石以下為下府。洪武八年,鳳陽府在減免了很多稅糧的基礎上,歲收仍超過二十萬石,又成為富庶繁華的上府。鳳陽的臨淮關“居民稠密,商賈輳集”,成為一個重要的商業城鎮。

十年倒有九年荒

然而,誰也沒能料到,朱元璋對家鄉的特殊關愛,最終卻給家鄉造成了難以承受的惡果。

鳳陽的環境,在曆代人口壓力之下,早已長期惡化。朱元璋的大移民,一時雖給農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但如此巨量的移民一下子湧入,卻給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當時鳳陽的土地,最好的部分已經被勳貴圈占,鳳陽本地人又占據了中等土地,移民們所獲,多是人們挑剩的低產土地。《鳳陽新書》卷七說:

“田上則者,歸之軍,歸之功勳矣。中則者,土民括其一,佃戶括其一,惟留下則處瘠,乃得以實編民之耕。”卷五又載,移民所獲“皆山崗磽確,土石伴錯,溪穀流水無有,山林藪澤無存”之地。

沒有好地,山地附近的新來移民就上山毀林開荒,對山地的肆意開墾,很快造成了明顯的水土流失,挾沙而下的水流,加劇了淮河流域水係生態環境的惡化。

湖邊的移民開始圍湖墾田。涸湖為田表麵上看增加了耕地,在短期內緩解了人地壓力,實則使水利蓄泄失宜,破壞了當地生態的自我循環。

除此之外,鳳陽一係列重大工程,又開采了附近山區的大量山林,使許多山變成了童山禿嶺。

最要命的是,為了保護祖陵風水,人們進一步破壞了當地生態循環。

位於洪澤湖畔的泗州是明祖陵所在地。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埋在這裏。

由於害怕洪水淹沒祖陵,導致“王氣中泄”,所以自明中期淮患日益嚴重之後,明政府定下了這樣的治水策略:“首慮祖陵,次慮運道,再慮民生。”

也就是第一是祖陵,第二要保證向北京運送糧食的航道,最後才是老百姓:

“淮域較運道,則運道重。以運道較祖陵,則祖陵尤重。”(《朱元璋與鳳陽》)於是明政府經常不顧民生而決高家堰放水,人為降低洪澤湖水位以護陵。這一措施雖然暫時減輕淮河對祖陵的威脅,但使得河道極為混亂,給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其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