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朱元璋之死:最後一道可怕的命令(1)(3 / 3)

李淑妃一聽馬上明白,這是叫她死在朱元璋前頭。獨獲此“殊恩”,原因很簡單,因為她過於有能力,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後她會幹政。精明強幹的李淑妃馬上明白了怎麼回事,泣拜道:“臣妾知道了,死就死吧,何必見兄長呢!”說罷回宮上吊自殺了。

然而除掉了李淑妃之後,朱元璋經過治療,卻又恢複了健康。朱元璋撫著李淑妃的屍體放聲大哭,把李淑妃的兩個哥哥叫到跟前說:“朕不是不知道你們的妹妹賢明,隻是擔心她日後會演出武後之禍,隻得抑製自己的感情叫她這樣做,千萬不要以為朕是個寡恩薄德的人。”好在李淑妃隻不過是早死了一年,一年多後,朱元璋就壽終正寢。即使一年多前不死,她也斷然逃不過朱元璋去世後的大殉葬。

殉葬製度的終結

朱元璋創下殉人之例,後代帝王隻能謹遵。明成祖死後,殉葬的妃嬪三十餘人。明仁宗死後有五個妃子殉葬,宣宗死後有十人殉葬。至於景帝,史書上僅記載“諸妃嬪唐氏等”殉葬,具體人數不明。五個皇帝加起來,殉葬妃嬪總數估計在一百人左右。

不光皇帝,連諸王對這一祖製也都亦步亦趨。《明史》諸王傳中載,朱元璋第二子秦王死時,“王妃皆殉”。周憲王朱有燉是朱元璋之孫,正統四年臨死前上奏表示身後務從儉約,故明英宗特命“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誰料未等聖旨傳到,王妃鞏氏和施氏等六夫人已經同日殉身。英宗無奈,隻能表彰她們的“貞烈”、“貞順”。

為了對殉葬者有所補償,朝廷會給那些地位比較高的殉葬者的親戚一些優恤。《明史·後妃傳》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曆成祖、仁、宣三宗皆然。”

明代的人殉製度終結於明英宗朱祁鎮。他在臨終之前,曾留下了這樣的遺囑:“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複為。”

朱元璋的這個後代能作出如此英明的決定,有兩個特殊原因。一個是明英宗是一個曆遭憂患的皇帝。他曾遭土木堡之變,又被自己的弟弟景帝軟禁多年,這不同尋常的經曆使他比一般一帆風順的帝王更敏感於人情冷暖,更重感情。第二個是明英宗與錢皇後感情極深,錢皇後在明英宗危險中時,曾經“夜哀泣籲天,倦即臥地,損一股。以哭泣複損一目”。明英宗被軟禁時,錢皇後陪伴他度過了艱難時光。“英宗在南宮,不自得,後曲為慰解。”“聞英宗為太上時,錢後至手作女紅賣,以供玉食。”

由於錢皇後沒生兒子,在內宮鬥爭中地位一度岌岌可危。明英宗臨終時“口占遺命,定後妃名分,勿以嬪禦殉葬,凡四事,付閣臣潤色”。並特別囑咐“錢皇後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這顯然是擔心自己死後,後宮中有人逼錢皇後自殺殉葬。英宗結束人殉製度,一個直接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皇後。

不論如何,這項決定順應天理人心,受到萬民歡迎,公布之後,許多大臣甚至感動到流淚,“時讀竟,涕下,悲愴不自勝”。後世史家對此舉更是不吝讚美之詞,說“英宗獨見,罷免此舉,遂破千古迷謬,視唐宗命孟才人先效死於生前者,聖愚奚啻千裏”。中國曆史上意外複活的野蠻殉葬製度終於被畫上了句號。

大明:退化的朝代

如同使殉葬製度返祖一樣,從世界史視角觀察,朱元璋的出現使中國社會體製和政治文明都出現了重大退化,導致中國從明代開始與世界文明主流反向行進,永遠失去了在人類文明中的領先地位。

十四世紀的明朝,與歐洲相比,表麵上要光明得多。十四世紀的歐洲特別不幸:黑死病掃蕩了歐洲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使北歐動蕩不已的“百年戰爭”也始於這個世紀,因此人們稱這是歐洲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朱元璋卻締造了一個很長的和平時期,“華胄重光”,生產恢複,東方大地一片太平景象。

然而在一治一亂的表象下麵,卻湧動著兩股方向相反的曆史暗流。

在歐洲大陸,從十四世紀起,漫長的死氣沉沉的中世紀統治開始支離破碎。由於教皇和國王們忙於爭權打仗,無暇管理地方事務,許多城市從封建統治中脫離出來,獲得了獨立。這些城市居民們集資向國王們購買了自治權,可以組織自己的市政廳和法院,建立自己的法律。正如當時的一句俗話所說,“城市的空氣能使人自由”。

在城市裏,人們不再向國王貴族們卑躬屈膝,他們投身於商業和企業,用自己的雙手和頭腦為自己創造財富,用財富來建立自信。“自治市的自由民從一開始就表現出自信和獨立,這種自信和獨立是歐亞大陸任何地區所沒有的。”這些城市的本質就是一個大公司。“所有的商業法律,也就是民法;全部商業船隻也就是海軍。”這些城市一出現就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明朝建立之後十二年的1380年,威尼斯打敗熱納亞,成為歐洲海上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