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就是這些“最勇敢”的漢人中“最傑出”的一個。事實上,在大清取得江山的過程當中,平西王吳三桂在所有的將軍中出力最多,功勞最大。一旦放棄了道義信條,同胞的生命,在他眼裏就成了一具具成全自己功績的道具。出於一種特殊的心理,麵對自己的同胞,他比滿洲人下手還黑,手段還殘暴。這裏麵也許掩藏著這樣一個心理學的真實,那就是,這類舉動正是為了掩飾吳三桂內心的負罪感、恐懼感和痛苦。
四月二十三,山海關大戰後的第二天,吳襄在永平範家店被斬首。四月二十六,吳家滿門三十餘口在北京二條胡同被殺光。
雖然早已知道這樣的結局,但是當麵對眼前到處僵臥的親人屍體時,吳三桂還是受到了極大的心理刺激。親人的血,湮滅了他最後一絲猶豫和顧慮。他已心硬如鐵,沒有什麼可以再軟化他。
從山海關之戰以後,他像發瘋一樣對李自成窮追不舍,終於在望都和真定之間追上了。一場昏天黑地的廝殺之後,李自成扔掉所有輜重婦女,狼狽逃走,陳圓圓終於又回到吳三桂手中。
這是吳三桂用一個家族的性命換來的女人。
擊潰了李自成,他馬不停蹄,迎擊降清複叛的薑襄,鏖戰榆林叛將劉登樓,敗明宗室朱森釜於階州,敗農民軍將領王永強於同官,平定陝西,攻取四川,收複雲貴……他的馬蹄從關外一直踐踏到雲南,踏遍了大半個中國。沒有他的浴血奮戰,大清絕不可能如此順利地奪取江山。這一係列戰役,許多是硬仗、惡仗、死仗。他曾多次陷入絕境,生死懸於一發,憑著不屈不撓的鬥誌和運氣,他才一次次和死亡擦肩而過。
吳三桂一生中最激烈的戰鬥是為滿洲人打的。為大清朝,他真的做到了舍生忘死。這一係列戰役充分反映了吳三桂作為一個軍人的傑出素質。從單純的軍事觀點看,許多戰役也許能成為軍事經典。吳三桂的判斷力、決斷力,意誌品質的堅定性、持久性,戰略戰術上的創造性,在此過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雖然屢獲大捷,吳三桂並不敢居功自傲,仍然是每戰身先士卒,躬履行間,戰戰把頭別在腰帶上浴血搏殺。吳三桂知道,為大清作戰和為大明作戰不同,作為一名叛臣降將,他在滿洲人麵前總有點伸不直腰,抬不起頭。他隻有豁出性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忠勇,才能贏得清人的信任,才能在清朝的權貴中站穩腳跟。
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在為滿洲人賣了十七年命之後,吳三桂終於獲得了他的報酬,吳三桂被封藩雲南,位享人臣之極。
然而,雖然滿洲人授予他高官顯爵,吳三桂還是時時處處覺察到了他們的防範心理,覺察到了他們目光中隱藏著的一絲輕蔑和不信任。
誰讓他吳三桂是一個降臣呢!麵對滿洲人那外鬆內緊的滿漢分野,對漢人將領處心積慮的提防措施,吳三桂並沒有過多的抱怨和憤懣。他天生是個行動人物而不是觀念人物,他不會讓這些沒有任何積極效果的情緒占據他的理智空間,浪費他的心理能量。現實主義是吳三桂的堅定指南。他考慮的是如何采取下一個行動。
“既取我室,又取我子”
吳三桂是追著永曆的足跡來到雲南的。
明朝雖亡,可是朱氏子孫一直沒有放棄恢複的努力。明朝的殘餘在江南又建立了南明政權,在帝國依然有著巨大的號召力。可惜這個小朝廷還是改不了窩裏鬥的老毛病,成天價忙於爭權奪利,結果被清軍追得整日東逃西竄。追得南明的永曆皇帝經常是饑腸轆轆,臥不成眠,偶然討得一碗餌塊炒青菜,也要稱之為“大救駕”。最後,被追得走投無路,逃入了蠻荒炎熱的緬甸,才算保住了一條命。
看來永曆皇帝隻能在緬甸無聲無息地死去了,滿洲人終於放下了那顆懸著的心。可吳三桂卻有不同的想法。他認為隻有擒殺永曆,才能徹底證明自己的忠心無二。
吳三桂對永曆皇帝個人並無好惡可言。作為昔日的明臣,他對這位故主的後裔也並非沒有惻隱之心和抱愧之意。
大明朝沒有任何對不起吳三桂的地方,有的隻是高恩厚德,他前半生的功名地位都是大明所賜,可是他回報的卻是對明朝後裔的無情追殺。不過,既然做了惡人,就做到底吧!現在,他就要借昔日恩人的頭顱一用。
於是,吳三桂上書,要求入緬掃滅南明殘餘。順治皇帝認為沒有必要,南明竄入荒夷,不可能東山再起,就放他一馬吧。可吳三桂卻反複懇求,提出所謂不滅永曆有“三患二難”,最後終於說得順治皇帝動了心。於是,吳三桂又率大軍踏上了為清廷效命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