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大廈瞬間傾塌(1)(1 / 2)

甲午一戰,意義重大,自此日本正式取代中國占據了亞洲領頭羊的地位。日本人的對華觀也急轉而下,甚至波及將來。清政府耗費巨資籌建的海軍力量毀於此役。從此中國開始了緩慢而艱難的重建海軍之路,這一困境在清末新政時期沒有大的改變。直到大半個世紀之後,中國海軍力量仍舊沒有走出萎縮狀態。

1902年,北洋水師幫統薩鎮冰提出4條建議複興海軍:第一,派海軍士官留學海外;第二,在江陰等地設置水師學堂;第三,以馬尾船廠為造艦基地;第四,在煙台及福州設海軍鎮守府。

到了1908年陸軍部提調姚錫光提出《籌海軍芻議》,按"急就"與"分年"兩種方案重建海軍。所謂"急就",即短期計劃,將現有南洋、北洋、湖廣艦隊共28艘軍艦合編為巡洋艦隊,配合其他軍港、機廠及編訂全年經費預算等措施,共開支50萬兩,以補救甲午年後海防空虛的需要;而所謂"分年",即設計在十多年內,購置18至30艘戰艦,並建船塢、軍港及培訓人才,開支預計為7700萬兩至1億9000萬兩。朝廷遂大體接受此項建議。

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楊士驤主管此事後,嚴複受命草擬具體海軍重建計劃,在他的計劃書中分為5個重點,包括:順應世界海軍發展趨勢,購置輕型艦隻;投入巨資重整水師學堂;集中力量重建優良軍港以防禦歐美、日本威脅海疆;加強海軍的規劃及體製改革;以"分期籌款"及"各省分擔"的方法解決經費問題。

1909年籌辦海軍事務處設置之後,肅親王善耆、陸軍部尚書鐵良、提督薩鎮冰及慶親王奕劻等朝廷要員主管各項籌備事宜。次年,籌辦海軍事務處改組為海軍部,海軍事務開始實質性獨立出來,並由中央政府直接統轄。

清王朝在最後10年先後從歐洲等國購買回大小各型軍艦43艘,其中尤以在英國訂造的"海圻"號巡洋艦最為先進,號稱"天字一號艨艟"。

1910年,喬治五世繼承大英帝國王位,並定於次年6月22日舉行加大典,邀請包括中國在內的18國軍艦參加慶祝儀式。清政府遂積極準備,下令海軍部"加派巡洋艦隊統領程璧光率領海圻巡洋艦前往,順訪美利堅諸國"。

1911年4月21日,"海圻"號載著300多名海軍兵將,從上海起航,途經台灣海峽、過印度洋、紅海、地中海,經直布羅陀海峽向目的地駛去。兩個月後,"海圻"號駛抵英倫樸次茅斯軍港。隨後中國軍艦首次訪美。艦隊統領程璧光等前往波士頓,與美國總統塔夫脫進行了會談。此時恰逢拉美國家發生排華事件,"海圻"號奉清政府命令再訪古巴、墨西哥,以慰我僑胞。8月中旬,"海圻"號駛抵古巴首都哈瓦那。同胞競相請故國水兵來到家中,程璧光切實感到了海外華人渴望祖國強大的訴求。墨西哥政府先期就排華事件正式向中國政府道歉,並償付受害僑民生命財產損失,"海圻"號於是取消了先期製定的訪問墨西哥計劃。

"海圻"回程途經巴羅港時,適逢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黨人黃仲煊立即在艦上展開策反活動,忠告程璧光同意革命。

後來,隨著國內的形勢進一步發展,南北議和階段,程璧光順應潮流,率艦易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