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權貴們對袁世凱的不滿在停戰談判之初就已爆發,並公推代表質問袁世凱:"從前洪楊革命,十三省淪陷,而胡林翼、曾國藩都能討平,現在南方革命黨,並無多大實力,黎元洪、程德全都是政府官吏,公然叛逆,若不討伐,成何體統?"
袁世凱當時極為巧妙地回答:"你要我討伐黎、程,我可以辦得到的,你要我討伐張謇等人,我是辦不倒的;他們都是老百姓的代表。假如你們不滿意,我隻有向太後辭職。"
1912年2月12日,清帝正式退位。第二天,北京各家報館全文刊登了以隆裕皇太後的名義頒布的最後一道上諭,即"退位詔書",此詔實為張謇所擬寫:
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飭內閣與民軍,商酌優待皇室各條件,以期和平解決。茲據複奏,民軍所開優待條件,於宗廟陵寢,永遠奉祀,先皇陵製,如舊妥修各節,均已一律擔承。皇帝但卸政權,不廢尊號,並議定優待皇室八條,待遇滿蒙回藏七條,覽奏尚屬周到。特行宣示皇族,暨滿蒙回藏人等,此後務當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實有厚望焉!
孫中山也履行自己的諾言,2月3日宣布辭職,但為了將袁世凱置於革命黨的監督之下,要求袁世凱赴南京任職大總統。
當革命黨人的臨時政府成立之後,張謇被任命為實業總長,他曾與孫中山洽談經濟政策,他在當日的日記中寫道:"與孫中山談政策,未知涯畔。"創辦了實業王國的張謇認為這位革命黨領袖對經濟的看法簡直不著邊際。《張謇全集》第1卷,第662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這一不滿也進一步促使了他對袁世凱寄予更高的期望。
張謇等人堅決反對袁世凱南下,1912年2月他電告袁世凱:公不能南,西北數省谘議局聯合抗爭於參議會,如果南下,須以軍隊隨從。3月間,他給唐紹儀發去電報:為今計,隻有利用外交團奔走聯絡與南北雙方,以非正式公文勸告彼此,並聲明不能讓項城南下,以免生變故。據楊立強,沈渭濱:《張謇存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國的中堅階層已經不願意看到國家再發生裂變。但政見的相左,利益的衝突,以及相互的猜疑和恐懼,預示著南北雙方暫時的合作必將走向決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