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寶貝的_聖容_及其背後的故事(1 / 2)

總是聽到外國軍民熱愛領袖的事跡,其中一種是家裏房子遭災的時候,無論水火,軍民人等置家人性命和財產於不顧,先搶救領袖像,為此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據說有位軍人因此燒傷毀容,得到恩典到中國來整容。

其實,這樣的英雄事跡,我們早就有過,文化大革命時這樣的事到處都有。我所在農場連隊隔壁一個公社的生產大隊,就湧現過一位這樣的英雄,據說是個民兵隊長,在外麵開會,家裏著火,急奔回家,破門而入,搶出了牆上的領袖像。聽到這個消息,當時我有點疑惑,因為那個村子我去過多次,因為窮,家家戶戶的領袖像都是貼在土牆上的,屋子一旦著了火,且不說紙的畫像最容易燒著,就算沒燒著,搶出來實在不易,不將之摳破,似乎很難做到。不過那個年月不合常理的事特多,英雄輩出,出來了就沒法去較真。但這樣的英雄似乎做得比較容易,因此一時間層出不窮,正因為層出不窮,後來連地區的小報都懶得報道,這一懶,這樣的好事連帶英雄,也就不大有人提了。

古代跟我們領袖相對應的應該是皇帝,皇帝也有個人肖像,比較隨意的叫"行樂圖",除了衣服穿得比較多之外,很有點像今日明星之寫真集,畫的都是皇帝著便裝,隨意玩樂的形象。現在故宮裏還展出著清朝雍正皇帝的一套行樂圖,好幾十幅,遊山玩水,垂釣行吟,煞有介事。除此而外,皇帝還有標準像,盛裝,正麵,一本正經。這種標準像,被稱為禦容或者聖容,每任皇帝的聖容,都被莊重地供在宗廟裏,逢有祭祀,才會露麵。

給皇帝畫像,多半是畫師的磨難,碰上長的難看而且挑剔的主兒,橫豎都不行,PS一下,畫不像人家不幹,太像了,又會嫌醜,據說當年為明太祖朱元璋畫像,就有好幾位畫師丟了吃飯的家夥。因此,明清兩朝皇帝的聖容,都相當刻板,一點生氣也無。

做領袖的,無論皇帝還是別的什麼,大抵渴望崇拜,但是,古代的人很是死腦筋,不知道把自己的聖容廣為複製,讓自己的臣民隨時隨地膜拜。這不是技術問題,明清套色印刷已經相當發達,楊柳青和桃花塢的年畫可以作證。複製聖容,既可以臨摹,也可以印製,絕對沒有任何問題。也許當時的人們,想到的是統治術的另外層麵,強調君威的神秘性,殿堂之上,群臣基本上看不清皇帝長什麼模樣,隻有最親近的大臣才得以一睹禦容,明朝多數時候,連內閣的閣老都看不清皇帝的模樣,好不容易等到皇帝接見了,也隻是影影綽綽地看上一眼,徹底神秘,也就徹底的君威不可測。群臣如此,在下麵的老百姓那裏,則隻能通過戲台上的"王帽子"(扮演皇帝角色),想象皇帝的模樣。其實花裏胡哨的王帽子,跟真實的皇帝,差得實在太遠,但也沒辦法。真的皇帝看不見,皇帝的聖容畫像,也看不見。

藏在深宮的皇帝聖容,也有遭遇水火之厄的時候,這種時候,看管的太監,就得有我們後來英雄的勇氣,先把聖容搶出來再說,如果搶不出來,自家的小命也就別想再留著了。幸虧這樣的情況,在明清兩朝還沒有出現過,皇宮失火倒是有,但收藏曆代皇帝聖容的宮殿,位於景山後的壽皇殿,卻沒有遭這樣的難,即使碰上了兵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