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關於_心__法_(3)(1 / 1)

既然明白"即心即佛",那麼,如何認知心性呢?在此問題上,噶舉派內部分歧極多,說法不一:有人認為,心自空寂,本無內外,亦無生滅,更無世俗之分別妄念,一切了不可得,"由定中觀察自心,是在內在外,是在生、住、滅等何處中有,若見何處皆無有時,則謂已達心的根本,已悟心性,已得大手印義。如《篤哈藏》說:'一切心與境,尋覓無可得,而亦無覓者,無者則三世不生亦不滅,此外無餘者,是乃心自性,大樂之實相,故一切境相,皆顯為法身。"(土觀《宗派源流與教義善說晶境史》甘肅民族出版社);有人認為,不追過去心,不迎未來心,於當下心亦不整治,自然寬坦而住,就能豁然見到自己心性,正如米欽林巴所說:"放下無為開悟,如河流水悉顯發,盡舍所緣一切相,常住等引瑜伽士。"有人認為:諸相起時,諸境生時,不生分別,不加取舍,觀其體性,自然空寂,坦然而住,即證法性。岡迦瑪說:"若能了解到沒有任何念頭及行為,就能清澈明白地見到自己的心,汙濁穢垢的錯亂心亦能澄清,一切現象無生滅而依然如故,不取也不舍,這就叫做大手印。"(轉引自《藏傳佛教哲學境界》青海人民出版社)總之,說法極多,不再枚舉。

在《密勒日巴道歌集》中,有許多認知心性之法。如:"修者決定不除沉掉也,修時若以沉掉為過患,則如白晝燃燈成空費。""行者決定不取亦不舍,行時若取若舍成自縛,如彼蜜蜂入網難解脫。""守持密乘三昧耶戒者,心常決定住於空見謂,若於本無可守密戒外,另尋其他可守之戒律,則如水源頭上再尋頭,徒勞自苦那結應知悉!果如澈明自心決定也,若於無礙果外另尋果,如彼烏龜跳躍欲上天。""上師應向自心內尋覓,若於心外別求另上師,則如擯舍自心徒空勞。""一切外境一切所顯現,歸元無不攝歸於自心。"

香巴噶舉的"三支法"中亦說:"上師道勝解一切顯現即是上師,於此得決定見;勝解上師即是自心,於此得決定見;勝解自心性即是空性,於此得決定見。""本尊道勝解一切顯現都是本尊佛父佛母,顯而無自性……勝解一切所顯、所聞都是自心,而自心性即是空性,得決定見。""如幻道決知一切顯念皆是自心,決知自心即是幻化。推究六根與其所對六塵之自性,則見其自性空,空而能顯,顯不異空,顯無自性,即如幻化。斷除執著分別,於顯空無執中入深禪定。"

(《奶格五金法圓滿次第》)

在《密勒日巴道歌集》中,密勒尊者對崗波巴大師說:"心中莫要不適,且把你的心識鬆之又鬆,寬坦而住!不要陷入妄念和我執的羅網中去了!懷疑的死結讓他自己去解開吧。你應斬斷二執絆結之極微細處;鑽破並粉碎那極細微堅固的根本習氣!莫要東想西想思念太多,應該鬆鬆地將心置於寬坦不整治的本然上。""你若要做一個純正的修行者,就決定不可以對夢兆的象征起任何的執著,否則就會為魔所乘。你應該遵依上師的訓示和自己的決定意誌去做,不要輕易為別人的話所左右,否則就會形成心意不堅和意誌動搖的習性。對你身旁的道友們,莫要觀察他們的過失;自己莫生惡念,也莫要東想西想。因為自己究竟不能透曉他人的心性,所以觀察他人的過失,終會成為自己墮落的親因。"

密勒尊者唱道:"內生離戲覺受時,莫逐語言及文字,否則當為八法伴,心離驕慢而安住。

子兮能識此義耶?法爾解脫內顯時,莫以哲理辨析之,否則勤逐無義事,心離妄想而安住。子兮亦識此義耶?證悟自心空性時,莫於一多作分別,否則可能墮斷見,心應安住離戲境。子兮亦識此義耶?修觀大手印法時,身語善業莫勤為,如若事務太繁勞,無分別智將消散,應住鬆坦不整治。子兮亦識此義耶?兆相前知顯現時,心莫歡喜起貪著,否則魔來做懸記,無執境中坦然住,子兮亦識此義耶?澈觀自心深處時,莫生貪著與欲求,否則當為貪魔使,無願無求而安住。子兮亦識此義耶?"

噶舉派的以上宗教觀念不僅體現在其修行上,更體現在其對"涅盤"的解釋上,崗波巴之《寶鬘論》說:"消除執有執無之心,即謂涅盤得佛果。"他認為,涅盤境界離心意,超言詮,無可立,無可破,無所造,無所作,無所變,遠離生滅取舍,超乎言詮心意。此說亦符合《中論頌》之:"不取亦不舍,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涅盤即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