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邊說過,噶舉派雖有許多派別,然概而言之,可分為兩大派:塔波噶舉和香巴噶舉,塔波噶舉將其宗教哲學以著述的形式係統化後,廣行於世間,如瑪爾巴、崗波巴等大師的著作,如密勒日巴大師的道歌等,還有諸多大德以著述來闡明自己的宗教哲學,但香巴噶舉則不然,它雖以其教法之殊勝為諸大德稱道,其教派崇尚出離苦行,成就者極多,曆代宗師中雖也不乏學者,但其文章名世者不多,至於廣傳於世間的係統理論著作,更是稀罕。劉立千先生之《藏傳佛教噶舉派》一文中,列出了香巴噶舉的教授種類,計有:《幻身大灌頂》、《空行五教》、《大手印盒》、《尼古六法》、《幻身道》、《不死幻輪》、《四過》、《轉為道用》、《六臂大黑天》、《勝樂五尊》、《亥母秘修》、《觀世音》、《摧破金剛》、《金剛手》、《不動尊》、《三身自現》等等,但它多以密法形式流傳於教內,而不像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那樣以著作方式廣行於世間。
近年來,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香巴噶舉在形起之始,即有十萬僧侶,其勢不謂不大,其教法又非常殊勝,成就者極多,為啥於五六百年後,便因勢微而為史家所忽視?原因何在?教內稱是不遵瓊波浪覺上師臨終囑托焚其肉身而使然。筆者卻以為,除了以上宗教"密"的緣由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原因:
一是香巴噶舉的宗教觀念和宗教思想沒能廣傳於世。宗教觀念和思想也即理論基礎。香巴噶舉雖有自成一體的理論體係和宗教思想,但多以教法形式流行於教內,沒能係統地廣傳於世,為史家和學者所熟知,即使有,也多為藏地其他流派所淹沒。
香巴噶舉跟其他教派不一樣的是,其思想多融於修證法門之中,其間雖也不乏著述者,但多沒能廣行於天下。雖也有大手印等見地,但它既是宗教思想,更是修持法門。香巴噶舉中,缺少像《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大乘道次第解脫莊嚴論》等卓然成一體係的理論著作。不僅諸代上師之著作罕有名世者,連創教祖師的瓊波浪覺的著作也不見廣傳。將其宗教觀念融入修證法門,是香巴噶舉宗教哲學的特點。但因教法是"密"的原因,世人很難知道香巴噶舉的係統理論體係和宗教觀念,從而影響了香巴噶舉為學界、史家和更多民眾的認識。
格魯派之強盛雖有政治因素,但與宗喀巴大師及諸多格魯派大德的著述有極大關係。同樣,寧瑪派與無垢光等大師們之著述亦有關係。他們的著作使教派有了理論基礎,這是宗教的主體部分。覺囊派之"他空見"雖受到攻擊,但因其相對獨立的教義特點,才使覺囊派立於諸派之間,而沒被同化和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