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香巴噶舉宗教哲學之顯現特征(1)(2 / 2)

筆者雖研究佛教多年,但也隻在進入香巴噶舉後,才知道它那極為殊勝的教法。其教義中,有許多可能為世界接受的"普世性"因素,使我每每驚歎其博大精深,卻同時可惜它的沒能廣傳於世。要是我不曾進入香巴噶舉,是不可能接觸到那種博大和精深的。

二、在宗教四要素中:宗教體驗和宗教行為是香巴噶舉之優勝之處,其"奶格五金法"卓然自成體係,蔚為大觀。但宗教教法,隻要皈依如法的香巴噶舉上師,具足因緣,得其灌頂,就能得到法脈傳承。而在傳承上,隻看具緣與否,並無派別之分。曆史上,有許多香巴教法的傳承上師多是其他教派之法王和大師,而這些大師在弘揚香巴教法時,也不一定以香巴噶舉上師的身份而垂名青史,所以,近五六百年中,即使在有十數代香巴噶舉派傳承宗師駐世時,史書對香巴噶舉仍然視而不見,認為其"湮沒無聞"了。香巴噶舉的教法在許多時候已成為藏傳佛教共有的財富。

三、宗教四要素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宗教的體製。格魯派在這一點是非常成功的,以達賴班禪轉世係統及六大根本寺院成為格魯派教法成功組織的重要標誌。而香巴噶舉雖亦曾有108個寺院,但其組織相對鬆散。從瓊波浪覺傳記中得知,在他駐世時,諸弟子就多逞口舌之能,互不團結,其組織之鬆散由此可見一斑。我在前麵說過:"因弟子越來越多,時有糾紛,(瓊波浪覺)上師屢屢叫弟子團結,弟子口皆順從,而不思改悔,依然多逞口舌之能,滋生事端。上師遂飛升到天空,長達七日。七日間,天女供養,弟子隻在地上懺悔。"連瓊波浪覺駐世時,都有這種狀況,一等到他圓寂,其局麵就更難控製,如瓊波大德希望肉體駐世,而諸弟子卻偏要焚燒,以便能分到舍利。此時,不知其法位繼承人摩覺巴有何作為,想來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定然也想遵師囑保留上師肉身,但無奈控製不了局麵。

香巴噶舉之組織鬆散與其傳承形式有關,傳承上師麵對的,不是一個為他負責的組織,而是一個個弟子。缺乏嚴密的組織--尤其是類似於天主教和格魯派的組織――使教派之凝聚力完全維係在信仰基礎上,而所有信仰體製僅僅對信仰者有約束力,對信根薄弱者是無能為力的。要是香巴噶舉有世俗權力的話,還可借助於世間之政治組織形式完善其組織結構,格魯派就是這樣。塔波噶舉中的帕竹噶舉等亦是這樣,薩迦派則兼有世間政治和家族勢力雙重建設。故香巴噶舉單純之佛教修煉的相對鬆散形式很難使其組織趨於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