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戰爭的進程都陷入了一種說不上是誤區的發展態勢——原先的戰爭往往是武士們披堅執銳走上戰場,然而現在的話,戰爭已經從防護力還有殺傷力的綜合比拚變成了單方麵殺傷力的增長。想要活下來的話,比起防禦,人們更加傾向在第一輪攻擊當中就致敵人於死地,畢竟死人是不會反擊的。這種想法的話也被稱之為“攻擊致命心理”,占得先機然首先殺死敵人,這就是這個時代戰爭的主旨。畢竟不管是鐵炮也好,太刀也好,都是能夠成功突破鎧甲保護的武器,在殺傷力一直都在增加的年代裏,防護力卻沒有什麼明顯的增長。
而像是織田家的火藥部隊,大概就是目前這個國家這種攻擊致命心理最嚴重的部隊了——火槍手們並沒有任何實際可以信賴的防護,比起說近身戰所用的任何武器或者說身上而當護甲,他們還是更加信賴自己手中的鐵炮。如果沒有辦法在射擊齊射或者輪射過程當中將敵人擊潰,那麼在近身戰當中這些鐵炮手絕對不會是這個時代普遍裝備了武士刀的浪人武士們的對手。而像是攻城的時候,這種防護力的缺失就能被很好地體現出來了。
如果正麵強攻的話,要是景嗣來指揮,那麼一定會是按照預定的方針——火炮進行數輪齊射擊潰敵方的箭櫓,接著讓鐵炮手們壓製城頭的火力方便登城作戰。這種方式基本上可以說是教科書式的攻擊,簡單粗暴,但是並沒有什麼對於傷亡的概念。簡單的來說,正麵進攻的部隊所承受多少傷亡這種事情其實並不在考慮範圍內。
但是島清興的指揮,不得不說和她丈夫的那種西式的進攻不同,她更加擅長的,是一種和風,或者說東方的進攻方式,有著自己的矜持而帶有冷兵器時代戰爭獨特的優雅。
在距離姬路城並不遠的地方設下陣幕,然後不斷的派出使番來指揮各個部隊之間的協同作戰,坐在馬紮上自己寫著書狀——完全不是某個家夥騎在馬上遠遠的用望遠鏡看一遍之後就下達簡略的作戰命令的樣子。
“那麼,進攻吧,山城勢負責從南邊清掃箭櫓,接著準備好登城,和泉勢負責從那個迷宮一般的通道當中攻入,告訴池田恒興,把軍隊分成小股,像是以前的作戰在這裏行不通。”
是的,島清興所擅長的並不是數千人數萬人之間麵對麵的對決,那種類似於會戰的過程當中,僅僅是個人能力並不能起到很大作用。將領的意義不過在於把握好大方向,而沒有什麼真正的發揮空間,但是在傳統的和式的攻城當中,小規模的部隊指揮恰恰就是島清興所為擅長的事情。
並非是常見的成千上萬排山倒海的勢頭發起攻擊,那種攻擊模式是景嗣最喜歡的——並非以占領城堡作為目的,而是單純的拿下這個據點消滅敵人作用目的的作戰,換句話說,城堡本身如何對於景嗣來說並不重要。但是在普通日本武士眼裏,攻城作戰的最大戰利品應該就是城堡本身,所以不同於那種利用人海戰術和絕對火力如同重錘一樣進行敲擊的戰術,島清興的指揮,更加類似於庖丁解牛那樣的慢慢分割滲透。
將部隊分成最基本的,幾十近百的作戰單位,以同鄉或者領頭的足輕大將作為領袖的進行分頭進攻——或者是負責拿下某座箭櫓,或者是負責滲透某種重要的大手門。總之,除了悉悉索索的腳步聲還有靠旗在風中發起的聲響外,如此的戰場要比想象當中的安靜很多,甚至可以說是安靜的讓人覺得有一點不習慣了。
戰馬的嘶鳴在哪裏?鐵炮的轟鳴在哪裏?這些曾經熟知的東西不見了之後,不少人都會有所不習慣,而將數千人分成幾十支小隊進行的滲透作戰,的確是稱不上壯觀——隻有在接敵的時候,才會那些熟悉的聲響,至於效果來說,實在是意外的不錯。
傳統的日式城堡的防守其實並不是以大戰略上的防守作為宗旨而進行的——尤其是像是姬路城這樣的平山城,即使有著固有的坡度但是城牆已經不是能夠徒手攀上的情況下基本上不用太擔心敵人會直接進攻城牆還有天守閣。所以真正的防衛重心,也不過是在各個戰略要點的布置:在轉角處的幾張弓,幾支鐵炮就能封鎖一個路口,箭櫓上的士兵就能控製很大區域。而現在島清興進行的,也就是對於這些戰略要點的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