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645 炮幕(1 / 3)

對於所有兵家,也是軍事學家來說,他們唯一需要注重的就是如何取得勝利,這就和法家的目標也僅僅隻是為了富國強兵一樣。如果說作戰不是為了贏的話,那麼作戰就毫無意義——即使有的戰術上的失敗,也始終應該是為了戰略上的勝利。如果說一場戰役根本沒有取得勝利的可能性了,那麼這場戰爭也沒有值得打下去的價值。

這種事情也是很自然的,如果說隻有付出而不可能有回報的事情,是不有人一直做下去的。尤其是戰事——付出了財富,生命等等,接著還是毫無價值的話,那麼這的確是相當過分的事情了啊。

不過,日本人不同,對於日本人來說,他們的戰略還有戰術是不能夠用普通人的思路去理解的。就像是日本一直以來存在的一種作戰方案一樣。

“特攻。”

在古往今來的無數戰場上,時不時總是可以見到有著英勇的戰士在戰爭即將麵臨失敗的時候,進行決死一擊來展現自己的榮耀還有勇武,而這種行為也會被稱為“英雄”而得到人們的讚頌。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大多數人即使作戰,也是為了活下來而戰鬥,沒有什麼人是會為了死而去作戰的。那樣子的人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但是,隻有日本人,會將這種拚死一搏的戰術當成常用的戰術來使用。

“丹羽長秀大人陣亡了,是在真田家的攻擊下被討取的,現在真田部還有山縣部正在以蟹鉗的形態進攻,雖然說鬆平……不,現在應該叫德川了。他們還在努力地抵擋山縣昌景,可是真田部的話已經戰勝了本家的柿崎景家大人還在繼續挺進。柿崎景家大人請求援軍!”

在這種大規模的戰鬥當中,個人的勇武將會起到的作用已經被降低到了最低,這種時候,上杉的弱點就體現了出來——上杉家的勇將的確不少。但是真正能夠以統率力著稱而不是個人武力出名的,簡直是數量少到了極點。

衝鋒陷陣或許還好,如果說是讓他們負責一整隻軍隊的動向的話,那麼這些個人英雄主義者……並不比幾個資深的伍長更加有用。

而在這種情況下,武田的手下可謂是人才濟濟。真田派係,武田二十四將。雖然經曆了甲斐的動蕩,但是在魔王的刻意保存下,武田的家臣團陣容依舊和以前那樣完善到了極點——謀將,智將,勇將在幾個緊密相聯的家族體係下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所以,或許魔王並沒有選擇以多欺少的原因就是這樣了吧。

武田和上杉之間的優劣。雖然在上次的戰爭當中明顯是上杉那邊占據到了優勢。然而,這也是在特定數量下才會有的情況。或許兩萬人左右的戰爭當中,武田家的優秀將領們沒有太多發揮的餘地,但是這場數十萬人的大型合戰當中,家臣團高效的優勢就發揮了出來。

由五人一隊的伍長,到百人一組的組頭,再到千人隊的侍大將。最後才是幾位主要的統帥,而東軍序列當中的十六萬人也就需要指揮一百六十名侍大將,一千六百名組頭,三萬兩千名伍長,要在親自衝鋒陷陣的同時有效隻會自己的每一個下屬完成自己的戰略這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而武田的勝利並不隻是在於家臣的能力上,更是在於“信息戰”的能力上。

上杉家的戰鬥方式相當的原始,雖然說大方向上可能還優惠有戰略可言,但是每到千人這一級,他們就不會做什麼有效地指揮了,隻是向著大將太刀所指的方向前進而已。接著。協調這一百多人能夠保證在龍女意誌下前進的,正是戰場上的傳令兵。而這些傳令兵,也是遭到了武田的重點照顧。

麵對無堅不摧推進的車懸之陣,誰也不會蠢到直接使用赤備隊真的去硬撼,所以這一次的。武田信玄並沒有施展出像是赤備突擊那樣子的成名攻勢了。相反。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她將自己驕傲的赤備隊分成了二三十騎組成的小隊專門對東軍的傳令兵進行獵殺。像是赤備隊這樣子的組織,每名小隊隊長在有著自己高度指揮自由的情況下都能夠做出相當正確的決斷。所以,現在的上杉謙信,是以自己的頭腦來對抗整個武田的整個智囊團。相反倒是武田那邊,在武田蜈蚣騎以及忍軍完備的指揮體係下,每一條命令都能夠從陣幕當中發出並且得到執行。

漸漸的,戰場的主動權也就交到了西軍的手中。就這樣子來說,的確大家的判斷都是對的——盡管做好了完全的準備,但是光秀的退卻也不會妨礙這次勝利。雖然之後還有這岐阜以及京都兩支兵團,可是東軍的話,應該就是就此止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