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威脅:對峙的開始(1 / 3)

公元 624年,持續了十四年之久的中國內戰,終於塵埃落定。這年三月,大唐將領李靖擊垮了盤踞在江南的宋帝輔公祏,至此,大唐政權完成一統中國的使命。

這一年是武德七年,李淵已經當了七年的皇帝。直到此時,他才感覺到了皇冠沉甸甸的分量。這些年,皇帝太多了,可謂是城頭變幻大王旗,一場接著一場殘酷的戰爭,吞噬了無數的生命,也吞噬了一頂又一頂皇冠。隻有笑到最後者,才是真正的贏家。

從此,大唐帝國在血與劍交織的背景中矗立,一個偉大的時代開始了。

當大唐帝國掃滅群雄之後,在北方遼闊的草原荒漠地帶,一個龐大的汗國正成為新帝國最大的威脅,這便是突厥汗國。

突厥汗國,又稱北突厥汗國,這是為了與西突厥汗國相區分。

突厥的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突厥原為鐵勒族的一個分支,曾經受柔然汗國的統治,在公元六世紀中葉,突厥出了一位英雄好漢,名叫土門。在土門不懈努力下,突厥開始崛起,公元 552年,土門率領突厥勇士們大破柔然汗國,開始了突厥輝煌的曆史。土門自立為可汗,稱為“伊利可汗”。

從公元六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短短二十餘年時間,是突厥最強盛的時期。此時正是北周與北齊對峙期,戰爭不斷,而突厥利用北周與北齊的矛盾,坐收漁翁之利。北周與北齊為了拉攏突厥以為外援,紛紛不惜血本巴結突厥,使得突厥獲利巨大。同時,突厥不斷向外擴張,其國土東起遼河,西至西海(中亞裏海),南抵大漠,北至北海(貝加爾湖),東西距達萬裏,南北距達五六千裏,成為一個龐大的草原帝國。

但是在 583年時,突厥國內卻出現了分裂,分裂為突厥汗國(北突厥汗國)與西突厥汗國,兩個汗國之間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在新興大隋帝國的支持下,北突厥汗國最終擊敗了西突厥汗國,同時也臣服於大隋帝國。

隨著隋煬帝上台後倒行逆施,窮兵黷武,終於激發民變,國家陷入大動亂之中,突厥汗國也乘機擺脫隋王朝的控製。

提起突厥汗國,皇帝李淵便有一種隱隱的心痛。

這位大唐皇帝,曾一度被迫臣服於突厥。

那是在七年前的 617年,隋帝國已是分崩離析。這是一個造反者的時代,起義與叛亂此起彼伏,時為大隋帝國唐國公的李淵審時度勢,在他控製下的太原揭竿起兵,逐鹿中原。

中原地區的一片混亂局麵,使得北方的突厥汗國乘機崛起。始畢可汗,一位傑出的突厥首領,趁隋王朝大亂之際,極力擴張實力,在大漠南北刮起一股突厥旋風,拓地萬裏,控弦百萬,不僅征服周邊其他遊牧民族,而且開始染指中原的事務。北方的各路軍閥,或多或少都在拉攏突厥,甚至投靠突厥。

李淵,這位後來的大唐開國皇帝,為了避免與強大的突厥汗國對抗,同時也希望獲得始畢可汗的支持,跟許多軍閥一樣,選擇了與突厥結盟,實際上乃是臣服於突厥汗國。以此為條件,李淵得到了突厥人在武器、馬匹、糧秣、人員等方麵的援助。

一年之後,李淵在長安登基,建國號為“唐”。即便他頭戴皇冠,突厥人也沒有把他放在眼裏,在他們看來,李淵也不過是其擺布的眾多棋子中的一顆罷了,自恃有功的突厥使者每到長安城,驕橫跋扈,不可一世。

突厥決不會做賠本的生意。付出之後,必定要連本帶息收回。

公元 620年,突厥開始得寸進尺了。這一年,李唐軍隊打垮了劉武周的政權,收複太原。在這場戰爭中,剛上台不久的處羅可汗派了兩千人的突厥部隊協助唐軍,戰場的硝煙剛剛散盡,突厥人便找上門來搶地盤。

六月,處羅可汗親自抵達太原。視察了太原的防務之後,對太原所屬的並州軍事長官、檢校並州總管李仲文說:“並州剛經曆戰亂,守備不足,突厥軍隊願意幫助唐軍協防。”李仲文聽了哭笑不得,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突厥人哪裏是想協助唐軍,分明是監視唐軍的一舉一動。

可是連皇帝李淵對突厥可汗都畢恭畢敬了,李仲文隻是並州總管,有什麼辦法來約束突厥可汗呢?麵對強大的突厥,也隻能吃這個啞巴虧了。突厥的倫特勒帶了數百名騎兵留在並州,並在石嶺(今山西忻州南)以北諸險要地帶屯兵把守。安排妥當之後,處羅可汗才放心地返回突厥。“欺人太甚!”李淵心中窩了一把火。

一個月後,李淵找到了一次報複的機會。

李淵正準備與盤踞在洛陽的軍閥王世充開戰,這時,突厥人卻打算支持王世充,以遏製李唐的勢力。處羅可汗派遣特使秘密前往洛陽,欲與王世充會晤,同時帶去大量的牛羊,作為支持王世充的軍備物資。

突厥人攪了進來,怎麼辦?是睜一眼閉一眼裝沒看見,還是狠狠打擊一下突厥人的氣焰?

李淵踱來踱去。很顯然,突厥希望看到中原諸雄維持一種均勢,這樣對突厥最有利,可是李淵又怎麼甘心做一個草頭王呢?想到這裏,李淵拳頭一握,嘴裏擠出一個字:“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