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泉蓋蘇文的政變(1 / 2)

高麗,即高句麗之簡稱,其疆域大抵包括今日朝鮮北部和中部,以及中國東北地區之一部。

在戰國時代的燕國,在勢力最盛時,曾達到今朝鮮半島的清川江畔。漢武帝時代,征服衛氏朝鮮,並入中國之版圖,置四郡:樂浪郡、臨屯郡、玄菟郡、真番郡。後來,位於東亞的扶餘部落在此建立高句麗王國,到了隋代時,高麗已經成為隋帝國東北部一個實力較強的國家。

曾經強大一時的隋王朝,在征討高麗上栽了個大跟頭,隋煬帝連續發動了三次規模空前的遠征。僅第一次東征高麗,即動用一百一十三萬的軍隊,如此龐大的遠征軍,即便在人口眾多的今天看來,也足以令人瞠目結舌。然而高麗人的英勇善戰,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三次征高麗的失利,竟然成為隋帝國倒塌的起點。

在遼東到朝鮮半島上,高麗是最大的國家,其疆土東西跨度三千一百裏,南北跨度兩千裏。除了高麗王國之外,在朝鮮半島的南端還有兩個國家,即百濟與新羅。

唐王朝取代隋王朝之後,武德二年(619年),高麗國王高建武遣使來朝,與大唐新政權保持良好的關係。由於隋煬帝時數次東征失利,當時不少隋帝國的士兵被高麗所俘虜,唐帝國既然代替了隋帝國,戰俘問題成為唐與高麗外交的敏感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在武德五年(622年),李淵給高麗王高建武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寫道:“隋朝末年時,兩國連年交戰,致使百姓流離失所,並使雙方多年來積怨甚深。如今既然兩國已經通好,我已經下令在國內搜尋高麗人,不久便可以將其遣送回貴國,而貴國中的我國臣民,也請閣下遣送返還,以弘揚仁義寬恕之道。”

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交換戰俘的協議得到合理的解決,這一年,高麗向唐帝國移交了一萬多名戰俘,在之後的數年裏,總共遣返的人數有數萬人之多。

武德七年(624年),高建武派遣使者抵達長安,請求唐政府給高麗頒布曆法。頒布曆法有什麼用途呢?在中國曆史上,曆法並不單純具有天文學上的意義,而是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高麗遵奉大唐的曆法,這叫“奉正朔”,表示臣服的意思。朝鮮半島上的另兩個國家百濟與新羅,也同樣向唐王朝上表請求臣服。於是唐高祖李淵便冊封高建武為“遼東郡王”,百濟國王夫餘璋為“帶方郡王”,新羅國王金真平為“樂浪郡王”。

高麗、百濟、新羅這三個國家,也是矛盾重重,不斷地發生戰爭衝突。百濟與新羅的實力稍弱,當時從百濟、新羅走陸路抵達唐帝國,勢必要經過高麗,便控告高麗阻撓兩國使者前往唐帝國朝見天子。武德九年(626年),經玄武門事變而登上帝位的唐太宗李世民,派出使者前往三國進行調解,高麗王高建武上表謝罪,表示願意與百濟、新羅兩國和解。

貞觀五年(631年),唐帝國消滅北方強敵突厥汗國,國力開始迅猛發展,唐太宗便著手處理隋朝征高麗時陣亡將士的遺骸歸國,這是一種人道主義的表現。但是唐太宗此舉卻引起了高麗政府的恐懼,國王高建武擔心唐政府會清算這筆舊賬,於是修築了一條長城,這條長城總長度有一千餘裏,東北起於扶餘城,西南抵達海邊。不過此後十年間,兩國相安無事。

到了貞觀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派遣職方郎中陳大德出使高麗。

令陳大德頗為驚訝的是,在高麗國內,居然遇到大量的中原漢人。這些人告訴他:“自從隋末從軍,被高麗所俘虜,高麗政府便將流浪女許配給我們,所以就在這裏與高麗人混居了,現在人數大約占了高麗人的一半呢。”這個數字當然不準確,有誇張之嫌,但是可以看出,高麗所遣送回國的戰俘人數隻是一小部分。這些留居高麗的中原漢人爭先恐後地向陳大德打聽家鄉的消息,見到唐帝國的使者,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淚流滿麵。

陳大德返國之後,向唐太宗報告了這件事,唐太宗不禁感慨道:“高麗本是我漢四郡之地,國家不武致淪為異域。倘若我們發精兵進攻遼東,高麗必以傾國之兵相救,那麼再派出一支海軍從東萊直逼平壤,海陸夾擊,要攻取高麗並非難事。隻是如今中原地區仍然凋敝,民生未富,我不忍心發動戰爭,讓百姓受苦。”

然而僅僅一年後(貞觀十六年,642年),高麗政局卻出現巨變。

高麗的東部泉蓋蘇文大人,手握重兵,為人殘暴,目無法紀,根本不把國王高建武放在眼中。高建武與一班文武大臣秘密商議,準備除掉泉蓋蘇文,然而此事竟然被泉蓋蘇文所察覺,他決定先下手為強。

泉蓋蘇文發動政變,率軍進攻都城,攻克王宮,殺死國王高建武。泉蓋蘇文改立高建武的侄兒高藏為高麗國王,而實際權力則掌握在自己手中,成為高麗王國實際統治者。這個泉蓋蘇文雖然暴戾無度,然而實際上是很有些本事的人,史書稱他“狀貌雄偉,意氣豪逸”,是個非常英武之雄才,其人崇尚武力,誇張的是,他身上居然佩戴五把刀,其霸氣令人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