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西征作戰,都沒有達到如期的效果。
難道後貞觀時代,大唐帝國無法再現太宗皇帝時的輝煌嗎?
唐高宗決心第三次遠征西突厥。
蘇定方被任命為遠征軍統帥,這次遠征,將成就蘇定方的名將之路。
在貞觀時代,由於大唐帝國名將如雲,蘇定方的才華,被這些名將的陰影所遮掩,直到現在,年過六旬的他才得以有獨當一麵的機會。
蘇定方是冀州武邑人,父親蘇邕在隋末時,曾擔任郡裏一名武官,當時國家動蕩,民不聊生,很多人鋌而走險,聚山為盜。蘇邕帶著數千名民兵,前往剿殺盜賊,此時蘇定方年僅十多歲,便追隨父親參加戰鬥,這個黃毛未褪的年輕人在戰鬥中的表現令人刮目相看,他驍悍多力,膽氣絕倫,在圍剿戰中,每每捷足先登,衝鋒陷陣。
父親蘇邕死後,郡守讓蘇定方接管其父的軍隊,討伐郡南盜賊首領張金稱。蘇定方在戰鬥中逐漸展現其軍事上的才華,擊破張金稱,並親手將其殺死。之後,又在郡西討伐聚眾起事的楊公卿,斬獲頗多。
隋末群雄逐鹿中原,蘇定方投奔竇建德,竇建德的部將高雅賢十分喜歡他,收他為養子。後來竇建德被李世民擊敗,竇建德的部將劉黑闥重振聲威,多次擊敗唐軍,蘇定方在這些戰事中,攻城陷地,戰功頗著。可是不久後,高雅賢、劉黑闥相續敗亡,蘇定方解甲歸田,返回鄉裏,後歸李唐。
貞觀初,蘇定方追隨李靖北伐突厥,率二百騎兵突襲頡利,又一次體現他的膽氣絕倫,戰後被授予左武候中郎將一職。
在第二次遠征西突厥的戰爭中,他的勇氣膽量仍然不減當年。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力勸王文度勿濫殺無辜,雖然沒能改變王文度的決定,但其立場與態度是值得肯定的,尤其在瓜分戰利品時,他分文不取。他是一個職業軍人,恪守一名軍人的規範。這些優秀的品質,使唐高宗終於找到一位合適的西征軍統帥人選,而蘇定方也將向皇帝證明,西征軍統帥,他是當之無愧的。
為了確保這次遠征的勝利,朝廷準備兵分兩路。
一路由蘇定方擔任伊麗道行軍大總管,以燕然都護任雅相、副都護蕭嗣業、回紇首領婆閏為副總管,除了唐軍主力之外,還調遣英勇善戰的回紇等鐵勒族部落的騎兵。這一路將在北線對西突厥發起進攻,是主攻方向。
另一路則由右衛大將軍阿史那彌射與左屯衛大將軍阿史那步真為流沙道安撫大使,從南線西進,這一路主要任務不是進攻,而是招撫。
阿史那彌射與阿史那步真都是西突厥的降將,他們在西突厥中的地位非同小可。
阿史那彌射曾是西突厥的“莫賀咄葉護”,葉護相當於中土的“親王”,在突厥的官製中,可汗以下便是“葉護”,級別相當高。而阿史那步真,則是阿史那彌射的族兄,同時也是他的死對頭,阿史那步真工於心計,企圖自立為可汗,阿史那彌射便是他的擋路石,於是阿史那步真大開殺戒,將阿史那彌射的弟侄等二十人殺死,阿史那彌射被迫於貞觀十三年(639年)投奔到大唐帝國。
阿史那步真在迫害、逼走阿史那彌射之後,自立為“咄陸葉護”,可是對他這個頭銜,很多部落不接受,紛紛脫離他而去,阿史那步真最後混不下去,也隻好投奔到唐帝國。
說起來真是冤家路窄,阿史那彌射與阿史那步真兩人在西突厥時勢不兩立,結果最後都投奔唐王朝,成為朝中同僚,還同時被任命為流沙道安撫大使,招撫他們原先的部眾。
先來看看蘇定方這一路大軍的情況。
蘇定方的唐軍主力與鐵勒族部落騎兵在金山以東集結完畢後,大軍沿著金山山麓地帶向西北挺進。這時正值春季,山巔之上,白雪皚皚,山前衝積小平原上,常有一灣從山穀中流淌出來的小澗流,河漫灘上長出青草,鳥聲不斷從山中傳出。
在金山的另一側,是西突厥“十箭部落”中的處木昆部(左廂五咄陸部之一)。處木昆部還未從去年咽城之戰的大敗中恢複過來,那一戰,處木昆部與突騎施部遭到唐遠征軍的重創,三萬人喪命,這對於一個隻有十幾萬人的部落來說,打擊實在太殘酷了。
處木昆部還未能恢複元氣,唐遠征軍這麼快又殺回來了。
麵對強大的唐朝遠征軍,處木昆部落一方麵向大可汗阿史那賀魯發出援助請求,另一方麵硬著頭皮迎戰蘇定方。一戰下來,處木昆軍隊被打得大敗,潰不成軍。
處木昆大將懶獨祿,看到形勢非常不利,索性率手下一萬多帳落,向蘇定方投降。蘇定方接受懶獨祿的投降,並把他的部下一千名戰士並入遠征軍作為前鋒。
第一戰,蘇定方大破處木昆,唐軍一比零領先。
下一個目標,是突騎施部落。
突騎施部落與處木昆部落的情況相似,都是在去年的咽城之戰中受到重創,不過比起處木昆,突騎施情況略好,因為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向阿史那賀魯求援。
阿史那賀魯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
西突厥的主體,便是十箭部落。處木昆與突騎施都屬十箭部落,處木昆已經被唐軍擊敗了,如果不及時出手援救突騎施,十箭部落很快就會被蘇定方的大軍逐一擊破。阿史那賀魯當即征發十箭部落中除突騎施之外的九個部落,其中包括被唐軍擊敗的處木昆部落的殘餘勢力,組建一支十萬人的聯軍,趕赴增援突騎施。
蘇定方趕在西突厥援軍來之前,搶渡曳咥河(今額爾齊斯河),率一萬多人馬進駐河流的西岸,這樣,西突厥便失去了一道防禦唐軍的天險。很快,阿史那賀魯的大軍也殺到曳咥河以西。在位置上,蘇定方靠北,阿史那賀魯靠南;在人數上,蘇定方一萬多人,而阿史那賀魯有十萬人。阿史那賀魯哈哈笑道:“蘇定方就那丁點兒部隊,背後又是大河,此正是我全殲唐軍的大好時機。”說罷命令大軍壓上去。戰鬥在曳咥河的西岸衝積平原上拉開。唐軍與西突厥聯軍的比例,大約是一比十,兵力上明顯處於劣勢。蘇定方將步兵置於前方,步兵手持大盾與長矛,密集排列,長矛的槍頭向外。在長期與遊牧民族的騎兵的對抗中,唐軍步兵在防禦騎兵進攻的戰術上有長足的進展,在步兵陣營中有弓弩手,可以在敵騎兵衝鋒過程中,大量射殺敵軍。蘇定方自己率領騎兵隊,置於平原之北,即步兵陣的後方。
西突厥騎兵率先發起進攻。
蘇定方按兵不動,後發製人。西突厥騎兵連續發起三波攻擊,均被唐軍擊退,唐軍的防禦陣地非常堅固,據筆者估計,唐軍除了大盾長矛之外,勢必還動用其他防禦武器,構築障礙物以抵擋對方騎兵的衝擊,可惜史料記錄不詳。不管怎麼說,麵對人數占優的西突厥騎兵,在地形開闊的平原作戰,唐軍步兵竟然三次捍衛住堅強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