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宗不愧是一代名將,即便撤退,他仍然在尋找戰機。他登高而望,見高麗大軍尾隨而來,但是陣形已經混亂,便果斷率數十名驍勇騎兵殺入敵陣,左衝右突,撂倒好些個敵人,不過一大群高麗士兵又圍攻上來。
形勢極為危急!
關鍵時刻,李世勣率領生力軍前來援救,麵對著唐軍的主力兵團,高麗救援兵團頓時陣勢大亂,在李世勣的反撲之下,損失了一千餘人,餘部被迫後撤了。
唐太宗親自統率的數十萬大軍在五月十日跨過遼河。渡河成功之後,皇帝下令將遼河的大橋拆除,以示有進無退的決心,此舉大大鼓舞了遠征軍的士氣。
李道宗親自迎接皇帝的到來,唐太宗聽取戰報之後,為表彰李道宗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奮勇阻擊高麗援軍的英雄之舉,重賞李道宗,並將作戰有功的果毅都尉馬文舉提拔為中郎將,而臨陣逃跑的張君乂則被處以死刑,斬首示眾。
此時遼東城之戰正在激烈地進行,唐太宗親自帶數百騎兵,抵達遼東城下。
遼東城是一座堅固的城堡,在城堡四周有一條巨大的壕溝,用以阻滯唐軍的進攻。李世勣動用數千人不停地在附近挖土,士兵們正扛著一袋袋的土,用以填平這條壕溝。唐太宗見狀,立即翻身下馬,見到有的士兵所背的土袋太沉時,就令他將土袋放在自己的馬背上,然後一手拉馬,一手扶著土袋運到壕溝。
皇帝親自參加到運土的行列!這消息一傳出來,所有的士兵無不感動與鼓舞,奮勇爭先,一袋接一袋的沙土很快就把壕溝填出幾條可以通行的過道。
在拋石機、撞車等大型武器穿越壕溝障礙之後,李世勣對遼東城發起更猛烈的進攻,晝夜不停,一波緊接著一波。高麗守城將士非常頑強,已經連續堅守了十二天,城池仍然未被唐軍攻破。
唐太宗調撥了一部分精兵,交給李世勣。唐軍攻城的兵力已經大大超過遼東城的守軍,將這座堅固的城池圍得裏三層外三層,進攻的鼓聲響徹雲霄。
李世勣將大型攻城武器拋石車密集排列,拋石車可以拋出重達三百斤的巨石,射程為一裏,這是令高麗守軍最為害怕的武器。高麗守軍在城頭上用木材堆積為戰樓,用以阻擋唐軍拋石車所拋出的巨石,但是防禦效果並不理想,很快被砸塌了。
高麗人在城外緣還建有塔樓,作為防禦的第一道防線,李世勣出動撞車,將這些塔樓一一撞倒,高麗人隻得退入城內。為了加強攻城的力量,唐太宗親率一萬名鐵甲騎兵,加入到攻城部隊的行列之中。五月十七日,這一天晚上,刮起了強烈的南風。親臨前線的唐太宗李世民,很敏銳地抓住這次機會,派出勇士爬到衝竿的頂端,放火燒了遼東城的西南城樓,衝竿就是攻城時用的長木杆。在強風之下,火勢很快向北蔓延,由於城內的建築物多是木製,這場火從西南城樓燒到城內,遼東城內頓時大亂,一部分士兵隻得被調往撲救大火。
這是發起總攻的最佳時機。
李世勣沒有猶豫,馬上投入重兵,發起總攻。將士們以雲梯奮勇攀城,高麗守城士兵拚命抵抗,但無法頂住唐軍強大的進攻,越來越多的唐軍士兵爬上城牆,高麗守軍隻得且戰且退,退向城內。一旦高大堅固的城牆被成功突破,那麼遼東城的陷落也成必然了。
經過一天的戰鬥,唐軍完全占領遼東城。此役,高麗士兵戰死一萬多人,被俘一萬多人,遭到了殲滅性的打擊。遼東城之戰的失敗,震動高麗!在遼東城以東的白岩城,城主孫代音自忖不是唐軍的對手,便派人向唐太宗請降,唐太宗接受了孫代音的投降請求。孫代音的投降主張,遭到其部將的抵製,五月二十八日,唐軍進抵白岩城時,孫代音卻改變主意,拒絕投降。唐太宗本想可以不戰而下白岩城,不料高麗軍隊卻嚴陣以待。第二天,突厥降將阿史那思摩請纓出戰。前麵我們提到過,唐太宗令阿史那思摩返回漠南地區,重建突厥汗國,但是阿史那思摩實在欠缺領袖才華,結果部眾不從,他隻好灰溜溜地回到長安城,唐太宗讓他擔任右衛大將軍。阿史那思摩沒有統治的本領,打仗的本領也著實不濟,帶軍出戰非常不順利,吃了高麗守軍一記冷箭,結果受了重傷。
唐太宗大怒,下了一條命令:“如果攻下白岩城,城中的男女以及所有的財物,全部賞賜給攻城的將士。”皇帝還親自探望了受傷的阿史那思摩,為他吮吸瘀血,此舉不管是出於真誠還是作秀,作為一位皇帝,能如此表現,實在令所有將士無不感動,這就是李世民的厲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