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九年(645年)三月,是農曆的春末,北方大雪消融,天氣變暖,正是行軍作戰的好季節。
遼東戰爭拉開序幕。
李世勣率軍從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市)出發,開始對高麗發動強大的進攻。為了達到戰役的突然性與隱蔽性,李世勣大膽實施戰略欺騙手段。他動用部分兵力,虛張聲勢,耀武揚威,向東部的懷遠挺進,然而主力部隊卻不動聲色地悄悄向北行軍。到了四月初,主力兵團神不知鬼不覺地在通定渡過遼河,突然出現在高麗境內,高麗舉國震動。
此時高麗將防禦重點放在正西方,不料李世勣的兵團卻突然出現在北方,這大大出乎高麗人的意料,情急之下,高麗在遼東地區所有的城池,全部閉門自守。
遼東道兵團副司令李道宗率領數千人馬直抵高麗境內的新城,高麗人也不出來迎戰,隻是關門不出。折衝都尉曹三良索性隻帶上十餘騎兵,到城門之下挑戰,向城上吆喝了半天,高麗人也沒有人敢出城迎戰。
四月十五日,李世勣會同李道宗,進攻高麗西部最重要的軍事據點之一的蓋牟城(今遼寧撫順)。
蓋牟城內有兩萬多名守軍。此時,由薑行本所設計製造的攻城器械也已經裝備好了,威力強大的投石機,向蓋牟城發射大量的巨石,摧毀城牆,瓦解守軍的士氣。裝備一流攻城武器的唐軍鬥誌高昂,隻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就攻陷了蓋牟城。高麗士兵被俘虜的人數超過兩萬人,除此之外,唐軍還繳獲了十萬石的糧食。
帝國大軍首戰告捷!
在另一個進攻方向上,擔任協攻任務的營州都督張儉,率領契丹、奚等部落的軍隊,也渡過遼河,進攻建安城,殲滅高麗軍數千人。
與此同時,一支擁有五百艘戰艦的龐大海軍,也從萊州啟程。
最初,唐太宗的設想,是以海軍直接進攻高麗的都城平壤,但是考慮到平壤城的防衛極為堅固,僅僅依靠四萬名海軍將士,是很難攻破平壤城的,所以這個計劃做了修訂,將進攻目標改為遼東半島南部的卑沙城。
艦隊橫渡渤海,在遼東半島南部海灘上成功登陸。
右驍衛將軍程名振率領大軍直逼卑沙城(今遼寧大連)。卑沙城是一座堅固的城堡,四麵均是懸崖峭壁,易守難攻,整個城防的弱點在西門,隻有這個地方可以攀登。程名振仔細研究地形之後,決定利用夜幕的掩護,從防禦最薄弱的西門突破。
夜晚時分,唐軍將領王大度親自率領敢死隊從西門攀登。顯然卑沙城守軍防守過於大意,這座城堡雖然堅固,但天下沒有攻不破的城池。敢死隊奮勇攀登,爬上城頭,王大度一馬當先,與城門守軍展開廝殺,經過一番血戰,終於殲滅卑沙城西門的守軍。這樣,程名振兵團從西門殺進城內,攻堅戰變成一場巷戰。到了五月二日,唐軍肅清了城內的守軍,共計俘虜八千餘人。
海軍的另一部在丘孝忠的帶領下,軍艦兵臨鴨綠江。
從戰爭的第一階段來看,唐軍無論從陸路進攻或者由海路進攻,均勢如破竹,進展非常順利。
李世勣兵團在攻克蓋牟城之後,於五月進逼遼東城(今遼寧省遼陽)。泉蓋蘇文準備與唐軍拚個魚死網破,他緊急派出四萬名步、騎兵,前往援救遼東城。遼東城成為兩軍決戰之地,城內的守軍約有三萬人,加上前來救援的兵力,高麗投入的軍隊數量達七萬人之多。
李道宗率四千名騎兵阻擊高麗四萬援軍,這個兵力對比實在過於懸殊,部將們認為應該以防禦為主,以深溝高壘來抵擋高麗人,等待唐太宗親自統領的大軍到來。此時唐太宗親自率六路大軍,穿過二百裏的沼澤地帶,離遼東城已經不遠。
李道宗答道:“我們作為前鋒兵團,應該是清道夫的角色,掃除敵人,以待皇上駕到,豈能將敵人留給皇上呢?再說敵軍恃著人多勢眾,對我有輕敵之心,認為遠道而來,人馬俱疲,我們奮起出擊,必將大獲全勝。”
話雖然是這麼說,然而高麗軍隊英勇善戰,非一般的軍隊可比,麵對著十倍於己的敵人,阻擊兵團的戰士們仍然心有餘悸。
此時一位勇士挺身而出,這人是誰呢?果毅都尉馬文舉。
馬文舉慨然道:“不遇勁敵,何以顯壯士!”他帶著手下戰士,昂然策馬殺入敵人陣營中,所向披靡,高麗人無不為其英勇壯舉所折服。
有不怕死的勇士,也有怕死的人。
就在這個時候,行軍總管張君乂貪生怕死,心裏琢磨著兵力對比懸殊,此役必敗無疑,索性私自撤退了。唐軍本來人數就居於劣勢,張君乂不戰而逃,結果抵擋不住,李道宗沒有辦法,隻好撤向附近的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