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功虧一簣:安市城之戰(2 / 3)

高麗長達四十裏的兵營被衝破,以統帥高延壽為首的高麗軍司令部以及下屬約四萬人被唐大軍分割合圍。高延壽率軍逃入山嶺之中,而包圍圈之外的高麗軍隊奪路而逃,狼狽鼠竄。

唐軍大獲全勝,唐太宗差人前往陣中,召來這位白袍勇士。白袍勇士走到唐太宗麵前,跪拜在地,唐太宗見他身材健碩,雄姿英發,心中非常高興,將他扶起賜坐,並詢問他的姓名與往事。

這位勇士不是他人,正是後世小說家所津津樂道的大唐傳奇名將薛仁貴。唐太宗親自召見,薛仁貴受寵若驚,把自己的經曆娓娓道來。

原來薛仁貴出生於隋大業十年(614年),他名薛禮,仁貴是他的字。早年生活貧賤,相當艱辛,以種田為業,但他勤於練武,箭術高超。唐太宗準備征遼東時,薛仁貴已經三十歲了,空有一身本領,卻一事無成。他的妻子對他說:“天才也需要機遇,如今天子親征遼東,正需要猛將勇士,這是難得的時機,夫君你應該前去立功名,衣錦還鄉。”薛仁貴在妻子的勸導下,下決心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便應募投軍到將軍張士貴的麾下。

張士貴兵團剛抵達安市城時,就遇到高麗軍隊的阻擊。唐軍郎將劉君昂被敵軍所圍,當時情形非常危急,薛仁貴二話不說,單槍匹馬勇闖敵營,手刃敵將,將敵將的頭砍下來,掛在馬鞍上,敵軍見主將被殺,大驚失色,紛紛逃掉。

薛仁貴憑此勇猛一擊,一戰成名。

在名將雲集的貞觀時代,薛仁貴作為一名初次參加戰爭的後起之秀,要想引起皇帝的注意是很難的。薛仁貴想了個能夠引起皇帝注意的方法,就是把鎧甲換作白袍,這樣一來,即使在混亂的戰場上,他也顯得非常顯眼。他的計謀果然取得成功,唐太宗在千軍萬馬之中,發現了這個特殊的人物。

唐太宗非常欣賞薛仁貴的勇猛,當即賞賜給他兩匹戰馬,四十匹絹,升任遊擊將軍,並慨歎道:“跟隨我南征北戰的將領們大多都老了,我一直想挑選擢升驍勇的戰將,補充新鮮血液,現在看來,沒有人比你更合適了。看來我這次征遼東最大的收獲,便是得到你這位良將啊。”

高麗十五萬大軍,兩萬多人戰死沙場,被唐軍合圍的主力兵團約四萬人,躲進山中依險而守。其餘軍隊群龍無首,作鳥獸散。此時長孫無忌已經切斷了高延壽的退路,將河上的橋梁全部毀壞,高延壽被困在山區中,已成甕中之鱉。

兩天之後,即六月二十四日,走投無路的高延壽主力共計三萬六千八百人,終於放下武器,向唐太宗投降。高延壽入唐軍的兵營轅門,屈膝跪行,拜伏地上,等待唐太宗發落。唐太宗坐在台上,居高臨下,對高延壽說道:“你們這些東夷少年,在海邊小打小鬧還行,倘若要說到摧堅決勝,怕是還不如我這個老人家,從今以後可敢再與天子交戰嗎?”高延壽一班降將都伏在地上,不敢吭聲。

此役是唐軍征遼東以來最偉大的一戰,殲滅高麗軍隊約六萬人,其中斃敵二萬多人,俘敵近四萬人,繳獲戰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一萬件,還有其他大量武器。

但是戰俘太多了,這些人都要吃飯,會消耗大量的糧食,怎麼辦?要知道唐軍的糧食運輸線很長,這是唐軍所必須麵對的一大困難,如果增加近四萬人的口糧,這無疑是巨大的負擔。

唐太宗采取一個折中的處理方法,他留下三千五百名高麗官員,將三萬名戰士悉數遣返回高麗,這個做法無疑令高麗士兵喜出望外。在古代戰爭中,確實很少發生這種事,因為這些人都是訓練有素的士兵,在戰爭尚未結束時,將士兵遣返回國,無疑是加強敵軍的力量。但是唐太宗很慷慨地將他們釋放了,這些高麗士兵都跪倒在地,連呼萬歲,歡呼聲在數十裏外都可以聽到。

但是對於戰俘中的三千三百名靺鞨部落的士兵,唐太宗卻絲毫不憐憫,下令集體坑殺。為什麼唐太宗不放過靺鞨人呢?最初唐太宗想動用契丹、奚、靺鞨部落來夾擊高麗,關鍵時候,靺鞨人卻被高麗所收買,轉而對抗大唐帝國,所以唐太宗非常震怒,將靺鞨戰俘全部坑殺,以示懲罰。

唐太宗以此役證明,他仍然是一位非常傑出的將領。

這一戰的失利,令高麗舉國震驚,附近的幾座城池的軍民全部撤離。除了南部防禦力量薄弱的建安城之外,安市城周邊數百裏之地,成了荒涼之地,沒有人煙。安市城幾乎成為一座孤城。

在擊敗高延壽援軍的同時,唐軍仍然對安市城采取圍困的戰術。唐朝遠征軍從天子至平常士兵,都絲毫不懷疑安市城可以指日攻克,遼東半島將全部落入唐軍的手中。

然而安市城防禦之堅固,實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安市城主麵對強大的對手,非常沉著冷靜,他幾乎是以雞蛋撞石頭的勇氣來對抗戰無不勝的大唐軍隊,特別是在高麗援軍被唐軍殲滅之後,他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安市城的守軍遠遠望見皇帝的車隊,就登上城頭,擂起大鼓,大喊大叫,唐太宗非常生氣。李世勣就放言,一旦攻占安市城,將把城中的男人全部坑殺。這話一傳開來,安市城的軍民更加齊心協力,堅守城池。

由於安市城這座堡壘極其堅固,城主在與泉蓋蘇文的內戰中,也多次將城中的防禦工事加固,城牆加厚,而且也積累了許多防禦戰的戰術。雖然李世勣將重型武器一一搬上戰場,但對固若金湯的安市城,居然沒有能夠攻破其堅固的城牆。

戰事陷入膠著狀態。高麗降將高延壽、高惠真向唐太宗獻計:“如今安市城軍民即使不為國家作戰,也要為自己的身家性命作戰,我看這座城池不那麼容易攻克。如今高麗遭到慘敗,國人為之喪膽,不如揮師東進,先攻占東部的烏骨城。烏骨城的城主年事已高,肯定沒有辦法堅守,隻要大軍兵臨城下,必定可以手到擒來,其他小城池,也會望風而逃。隻要有這些城池裏的糧食輜重來供給大軍,那麼平壤城也可以指日而下。”

兩位高麗降將的建議,得到了唐軍多數將領的支持,這些將領也向唐太宗勸言道:“確實如此,我們在南部還有張亮四萬人的海軍,可命令他即刻向烏骨城進軍,與主力會師,攻占烏骨城,然後渡過鴨綠江,就可以直取平壤城了。”

唐太宗也傾向於這種作戰計劃。但是這次,一個人改變了唐太宗的看法,這人就是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雖然偶爾也帶兵打仗,但他基本上隻算是名臣,不能算名將,考慮問題的角度,與單純的軍事將領是不相同的。對於諸位將領提出的作戰計劃,他反對說:“天子親征,跟諸位將領行軍作戰是不同的,不能夠抱著僥幸的心理去冒險,一定要萬無一失。現在安市城與建安城的守軍,共計有十萬人,如果我們放棄這兩座城池,向東攻打烏骨城,如果兩城的軍隊傾巢而出,襲擊我們的後側,風險就太大了。所以呢,萬全之計,乃是先攻克安市城,然後向南占領建安城,先奪取遼東,再長驅而進,這樣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長孫無忌這話一說出來,諸位將領啞口無聲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自己有幾個腦袋呀?要是皇帝出什麼差錯,就是有十個腦袋也要落地。得,還是保證皇帝安全最重要,結果這個出奇製勝的軍事計劃最後被否決了。

孫武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唐軍選擇了最下的戰術。不能出奇兵製勝,那麼隻有用最笨的方法了,就是逐城逐地爭奪。可是問題來了,安市城是最堅固的一座堡壘,城主是高麗國內最英明、最智勇雙全的將領。這注定安市城之戰,將是一場非常艱苦的戰鬥。

李世勣、李道宗指揮大軍,對安市城發起猛烈的進攻,每天六七輪的衝鋒,把各種武器都用上。對於這些厚實的城牆,拋石機根本無法打開其缺口,隻能破壞城頭上的城堞。城堞,就是城牆上如齒狀的矮牆,用磚頭砌成,經不住巨大石砲的打擊,但是安市城主當即命令士兵搶修城堞,用木柵塞住城堞的缺口。

戰事非常激烈,雖然高麗守軍居於下風,仍尋找機會積極出擊。

有一回,唐太宗到前線視察,有報城中傳出殺雞宰豬的號叫聲。唐太宗回頭對李世勣說道:“安市城已經被圍困數月,糧食緊張,現在傳出殺雞宰豬的聲音,一定是為了犒勞將士,我估計是要出動敢死隊,在深夜襲擊我軍陣營,必須要嚴加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