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功虧一簣:安市城之戰(3 / 3)

果然不出唐太宗的判斷。入夜時分,城內的敢死隊縋城而下,企圖偷襲,但被事先做好防備的唐軍打了個正著,損失了數十名勇士。雖然偷襲沒有成功,仍然可以看出安市城在防禦上是非常積極的。

與此同時,在安市城南部的建安城,戰鬥也正在進行中。海軍總司令張亮在攻占遼東半島南部的卑沙城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率兵北進,進攻建安城,以配合唐軍主力對安市城的圍攻。建安城圍攻戰也陷於僵局之中。張亮並非一名傑出的將領,在建安城下,他還鬧出過一個笑話。當張亮大軍抵達建安城時,不把高麗守軍放在眼中,當時也沒有什麼戒備,士兵們很多人跑去喂馬、砍柴。城內的高麗守軍一見有機可乘,便出動兵馬,殺出城外。當時張亮一看傻了眼,心裏一緊張,六神無主,居然愣坐著不動,也不指揮軍隊進行防禦反擊。士兵們剛開始還對他很佩服:瞧瞧咱統帥,敵人殺出來,他居然穩如泰山,一聲不吭,真是靜定自若。

其實張亮是嚇呆了,在這危急關頭,副大總管張金樹趕緊擂起大鼓,指揮軍隊各就各位,反擊高麗軍隊,經過一番搏殺,終於擊退敵軍,這時張亮才緩過神來。

這種將領指揮圍攻建安城,打不下來,是在情理之中的。

再來看看安市城。

這座堅強的堡壘,確實非常難以攻克。李道宗想出一個非常高明的主意,他建議在安市城東南角,堆起一座土山,然後利用人力,將土山與安市城牆相連,這樣唐軍士兵便可以通過土山,直接登上城頭與高麗守軍作戰。

這個計劃非常完美,當然,計劃的完成需要大量的人力。

李道宗親自督師修築土山。很快,城中的高麗士兵便驚愕地發現城的東南方,一座人工山丘拔地而起。

這個工程非常浩大,李道宗整整用了兩個月的時間,總計五十萬人次的人力,終於築起一座高聳的土丘。土丘最高處,比安市城的城牆還高了數丈,可以俯瞰城中。安市城主也加緊將城牆建得更高,即便如此,李道宗隻需再花上幾天的工夫,就可以將土丘與城牆相連接,到時安市城必破無疑。

然而,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就在土丘工程即將完工之時,由於築得太高,丘頂傾倒,傾壓在安市城新築的城牆上,城牆崩塌。

對唐軍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如果在此時果斷發起進攻,占領城頭,殺開一個缺口,那麼安市城的陷落是必然的。但是有太多的偶然因素了,率軍駐守土丘的唐軍將領叫傅伏愛,正巧在這個時候,他沒有在軍營中,軍中隻有士兵,沒有指揮官。麵對突如其來的事件,大家都目瞪口呆,不知要怎麼辦,隻能等著傅伏愛回到營中。

高麗守軍反應要迅速得多,當土丘傾倒之後,守衛東南的高麗將領立即下令,組織數百名敢死隊,衝出被壓倒的城牆缺口,向守衛土山的唐軍部隊發起突擊。在無人指揮的情況下,土山駐兵一團混亂,被趕下土山,結果耗費兩個月艱苦修築的土山,輕易地落入高麗守軍之手。

安市城主得知這個喜訊之後,馬上派出工兵,以最快的速度,在土山上挖掘戰壕,修築防禦工事,並且派出重兵駐守。

這個結果令人完全沒有想到,唐軍耗費了大量人力,卻隻為高麗守軍提供了又一個堅強的防禦堡壘。

唐太宗簡真氣瘋了!

玩忽職守的土山守將傅伏愛被毫不客氣地拖出斬首,唐太宗下令,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奪回土山。

李道宗動用最精銳的部隊,連續三晝夜不停地對土山發動最強大的攻勢。

這個彈丸之地成為遼東戰爭以來最激烈的戰場,安市城主親自前往指揮對唐軍的防禦,所有安市城的軍民都明白這個彈丸之地的重要性,隻要土山失守,安市城必陷落無疑。

唐軍的進攻,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對於土山的丟失,李道宗用人不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李道宗向唐太宗負荊請罪,還好皇帝雖然氣瘋了,但是還算有理智,並沒有嚴懲,他對李道宗說:“你犯的這個大錯,足以構成死罪,但我認為漢武帝誅殺王恢(馬邑之謀失利的責任人),不如秦穆公留用孟明(崤之戰失利的責任人)來得英明,況且你在擊破蓋牟城與遼東城中立下戰功,我特赦你的死罪。”

天氣也幫了高麗守軍大忙。

此時已經是農曆九月中旬。這是深秋時節,遼東早寒,從北方來的寒潮席卷大地,草木幹枯,河湖冰凍,唐軍的補給更加困難。不僅是糧食的供應,還必須要運送大批的冬衣,嚴寒的到來,運輸出現緊張。顯然,這場戰爭不可能無休止地打下去了。

唐太宗決定班師回國,他下令將遼東、蓋牟城的所有人口,統統遷徙到遼河以西的唐帝國境內。唐軍在安市城下,向守城的高麗軍隊炫耀軍威,安市城主親登城樓,向唐太宗拜別,顯示其大將風度。

從六月到九月,麵對戰無不勝的唐朝大軍,在高麗援軍主力被殲滅之後,安市城主在絕境之下,頑強頂住唐軍的進攻,其英勇之表現,令唐太宗稱讚不已。唐太宗也表現出一代帝王應有的風度,令人將百匹絲綢賜予城主,以表彰他的英雄壯舉。

這裏附帶說一下,安市城主無疑是高麗王國的拯救者與英雄,但是此人的姓名,卻不見於史冊,這也是一件憾事。但是後來卻冒出姓名來,一則說是梁萬春,二則說是楊萬春,這基本是屬於無稽之談。因為從安市城之戰後將近一千年的時間,沒有任何史料記載過這個名字,這個名字的出現,大約是出自明代小說家所捏造的唐史演義。後來這個名字居然流傳到了朝鮮,遂將他當做真實的人物,其實是經不住考證的。

不管是不是叫楊萬春或梁萬春,安市城主確實可以列為一代名將,因為他成功地頂住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軍隊的進攻。偉大的貞觀時代,第一次沒有打贏一場戰爭。

這裏必須指明一點,後來韓國人將安市城主當做朝鮮的民族英雄,其實古高麗國與後來的高麗是不同的國家。

更為可笑的是,現代韓國為從曆史中汲取精神營養,竟把楊萬春當做朝鮮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古高麗叫高句麗,與現在的朝鮮並非同一個概念,古高麗乃是朝鮮半島北部扶餘人所建之政權,對於朝鮮來說,其實是一個外來政權。中國曆史學家普遍認為,古高麗是中國古代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國土大多位於今天的遼東地區。

遼東戰爭,從戰術角度上看是勝利的,大量殲滅高麗的有生力量,戰果赫赫。但從戰略角度看,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所以並沒有打贏戰爭。

唐軍向世界證明了它仍然具有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因為在消滅十幾萬高麗軍隊後,唐軍死亡人數隻有兩千多人。雖然這個數字有些令人懷疑,但其戰鬥力之堅強,確實是舉世無雙。

在班師途中,唐軍遇到的困難,比戰場上還要多。特別在通過遼河沼澤地時,遇到暴風雪的襲擊,凍死的士兵不少,具體人數不詳。但是我們可以從另一個方麵來看唐軍的損失,在出征的戰馬中,隻有二三成活著返回,其餘七八成的戰馬全部死亡。

為什麼這次出征沒能實現原訂的戰略目標呢?據筆者分析,大約有以下幾個方麵原因:

第一,唐太宗低估了高麗的抵抗意誌。古高麗國乃是在公元前 37年由扶餘人所建立的王國,到唐太宗時,建國已經七百餘年,其國家民族觀念有一定的根基,雖然經曆內亂,但仍有很強的向心力。

第二,唐太宗雖然在保全白岩城百姓、釋放戰俘方麵體現出人道主義色彩,但是先前下達允許唐軍劫掠白岩城的命令,以及安市城之戰中,李世勣屠城的威脅,無疑強化了敵軍的抵抗決心。

第三,後期作戰失去出奇製勝的靈活性,逐城逐地爭奪,大大遲滯了唐軍的行動。多位將領都提出應該盡早攻打平壤,隻要平壤城攻克,其他的戰事就容易解決,可惜這些主張最後未被采納,在冬季來臨之前不能打贏戰爭,唐軍隻能撤軍。

第四,戰爭的偶然因素對戰局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最典型的就是耗費兩個月建成的土山因為意外倒塌,使得唐軍攻克安市城的計劃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