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戰役結束後,唐軍參謀部提交了一份戰略計劃。

這份計劃認為,高麗的城池多是依山而建,易守難攻,對高麗作戰應該采取長期戰略,重點在於打擊高麗的經濟。隻要輪番派出軍隊襲擊其邊境,迫使農民放棄耕地而退守城池,幾年之後,高麗將出現糧荒,到時可不戰而奪取鴨綠江以北的土地。

唐太宗認可了這份戰略計劃。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軍開始實施旨在打擊高麗經濟的作戰計劃。唐軍兵分兩路,分別由陸上與海上發起進攻。陸軍由名將李世勣統率,轄三千中央軍以及營州駐軍,估計總數一兩萬人,向北挺進,渡過遼河,進入高麗,連續進攻南蘇等城,主要襲擾城外的農耕區。為了保護耕地,高麗守軍被迫出城迎戰,被李世勣擊破,又逃回城內,李世勣便把城郊的房舍一把火統統燒光了。

海軍司令牛進達率艦隊,從萊州橫渡渤海。一萬多名海軍士兵在遼東半島登陸後,一路向腹地挺進,與高麗軍隊進行大大小小一百多次戰鬥,均獲勝利。牛進達占領石城後,兵臨積利城(今遼寧瓦房店)。城中守軍一萬餘人傾巢而出,高麗軍隊長於守城,卻不善於野戰,結果遭唐軍的迎頭一擊,損失二千餘人。

兩路大軍在取得了預期作戰成果之後,主動班師回國。這次出兵的規模並不大,可見唐太宗已經將這次戰爭限定為有限戰爭。第二年,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國王金善德去世,其妹金真德繼位。新羅與唐王朝的關係很好,借此時機,唐太宗又一次發動對高麗的戰爭,以表明支持新羅王國的決心。這次遠征總司令由薛萬徹擔任。三萬名海軍乘大型戰艦,從重要軍港萊州啟程,跨海作戰,直撲高麗王國。先頭艦隊在高麗境內海岸登陸。高麗發現唐軍艦隊之後,馬上集結了五千人的步、騎兵混成團,在離海岸線不遠的易山布置防禦線。唐軍登陸部隊在指揮官古神感的指揮下,突破易山防線,高麗守軍抵擋不住,敗下陣去。

入夜時分,高麗又集結了一萬多人,企圖偷襲唐軍的船隊。古神感早有預料,事先設下了伏兵。前來偷襲的高麗戰士還沒靠近戰船,便遭伏擊,吃了一陣亂箭,丟下不少屍體,倉皇而逃。

薛萬徹則率艦隊主力,沿著鴨綠江溯流而上,攻克高麗重要堡壘泊灼城,俘獲大量高麗士兵,並得到大量的糧食物資。唐軍艦船遊弋於鴨綠江中,橫行無阻,高麗采取堅壁清野的戰術,薛萬徹也沒有深入內陸作戰。

九月,天氣轉寒之際,唐軍艦隊撤離高麗,返回國內。

唐太宗判斷,經過數次戰爭之後,高麗王國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經濟上都遭到了重大的打擊。這位天可汗是一位不達目的絕不肯罷休的人,他決心一鼓作氣,消滅高麗。

根據唐太宗的設想,將在次年(649年)出動三十萬大軍,一舉征服高麗。為了這次龐大的遠征,首先要儲備一年以上的軍糧,同時,鑒於第一次遠征所遭遇的運輸瓶頸,龐大的運輸是牛馬這些牲畜運載工具所無法承受的,必須要使用更多的大型船隻從海上進行運輸補給。

大唐帝國掀起造船的狂潮。

大型船隻的建造基地設在內地的劍南道,即現在四川、雲南一帶。所建的大型船隻的長度可達百尺,寬達五十尺,建成之後,經過三峽進入長江中下遊,然後出海抵達萊州軍港。除了劍南道造船基地之外,唐太宗又陸續下令在越州、婺州、洪州等地也建造艦船與雙舫船,總計建造了一千一百艘。

同時,唐朝在渤海灣烏胡島儲存了大量的糧食以及武器。萬事俱備,隻欠東風,然而,公元 649年唐太宗突然去世,使得征服高麗戰爭往後拖延了。

乘唐帝國新立皇帝之機,高麗、百濟、新羅都派出使節向帝國進貢。

唐高宗對三個國家都提出警告,不要相互進攻,否則大唐帝國就要出兵討伐。顯然,唐高宗並沒有繼承唐太宗的遺誌,在預定的 649年出兵高麗。新政府要有一個適應期,還要保持貞觀時代的穩定與繁榮,唐高宗因此沒有貿然大舉用兵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