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數年,唐帝國與高麗之間倒沒有什麼太大的衝突,兩國相安無事。但五年後的一個事件,使兩國關係再度緊張起來。
永徽五年(654年),高麗、靺鞨聯軍對契丹部落發動突襲,這次襲擊沒有得逞,契丹部落首領李窟哥率部眾反擊,擊敗了敵人的入侵。由於契丹歸附大唐帝國,唐高宗認為高麗此舉的目的乃是針對大唐帝國。更令唐高宗難以忍受的是,第二年(655年),高麗聯合百濟以及靺鞨部落,再次對新羅王國發起進攻,並攻占三十三座城堡。新羅國王隻能再次請求唐朝帝國介入朝鮮半島的戰爭。
皇帝被激怒了,決心教訓一下高麗。
營州都督程名振擔任遠征軍主將,左衛軍中郎將蘇定方為副將,出兵遠征高麗。這次遠征的規模並不大,隻是一場有限戰爭。
五月,程名振大軍渡過遼河,高麗邊境的新城守軍發現唐軍人數不多,打開城門,渡過城外的貴端水,準備迎戰。唐軍兵力雖然不多,卻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兵,作戰經驗豐富,況且程名振與蘇定方都是有勇有謀的將領。貴端水畔一役,高麗軍隊沒有占到便宜,損失了一千多人後,匆匆返回城池內。程名振放了一把火,把外城以及城外的村落燒掉了。
這次有限的進攻並不是為了殲滅高麗的主力,僅僅是一次戰略威懾,顯示唐帝國的實力,程名振兵團襲擾高麗邊境之後,並沒有深入,很快率部回國。
唐高宗之所以未在遼東大打出手,是因為西突厥的阿史那賀魯尚未平定。656—657年,經程知節與蘇定方兩次遠征,終於消滅了西突厥汗國,取得西北戰場的重大勝利。如此一來,唐高宗李治便可以騰出手來繼續打擊高麗。
658年的夏季攻勢作戰中,營州都督程名振與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率軍進攻高麗的堡壘赤峰城,這隻是一座小城堡,五百名守軍除一百人被俘,其餘四百人均被殺死。唐軍重入高麗,引起高麗政府的恐慌。高麗大將豆方婁率領三萬大軍構築防線,隨程名振出征的契丹騎兵自告奮勇,大破高麗軍隊,殺死二千五百人。
659年,唐軍又一次發動對高麗的打擊。梁建方、契苾何力、薛仁貴率軍越過邊境線,高麗大將溫沙門率軍在橫山一帶與唐軍交鋒,仍然大敗而逃。此役薛仁貴再顯悍將本色,單槍匹馬率先闖入敵陣,他箭法高超,箭所指處,敵軍無不應弦落馬。當時高麗軍中有一名神射手,擅長狙擊,連續射殺十餘名唐軍士兵,薛仁貴發現其蹤跡,策馬而上,高麗神射手還來不及放箭,便被薛仁貴生擒。雖然薛仁貴此時已是唐軍重要將領,但他在戰場上的表現,更像是一名勇敢的士兵。
很明顯,唐高宗仍然沿用唐太宗時對高麗的有限戰爭策略,此策略的核心便是重創高麗的經濟與軍事力量。
朝鮮半島的局勢仍然非常微妙。
在朝鮮半島中南部,百濟在高麗的支持下,對新羅不斷發動進攻。新羅在顯慶五年(660年),國王金春秋再度向大唐帝國求援。
看來必須對朝鮮半島的局勢有一個徹底的解決方案。高麗王國雖然多次受到打擊,但是其眾多的堅固城壘仍然難以被迅速擊破,唐軍最高統帥部決心繞過高麗王國,直接從海上發動對百濟的軍事打擊。
唐太宗時代所留下的龐大海上艦隊和各種戰爭軍事儲備,給唐高宗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帝國西征西突厥的偉大統帥蘇定方被任命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即遠征軍的總司令,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為其副手,共率領十萬名將士,由海路進發,直逼百濟國。
與此同時,新羅國王金春秋也被任命為嵎夷道行軍總管,負責統率新羅軍隊,配合蘇定方的遠征軍,共同夾擊百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