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慶五年(660年)三月,無垠的大海翻湧著浪花。
一千多艘戰船,在海上破浪前行。
這支龐大的海軍艦隊從山東半島的成山港出發,橫跨黃海,直奔朝鮮半島的南部。
白須飄飄的老將蘇定方一手橫握寶劍的劍柄,站立在帥船的船頭,兩眼望著茫茫的海麵,眼神中充滿堅定與執著。從西部的瀚海到東部的藍海,無論是指揮沙漠作戰還是海上行軍,這位專業的老軍人都顯得遊刃有餘。
在此之前,中國的軍隊從未到達朝鮮半島的南端。
這是一個開拓的時代。
蘇定方的作戰計劃是兵分兩路,一部分艦隊順著熊津江逆流而上,向上遊發動進攻;另一部分兵船在海灘強行登陸,從陸路配合海軍發起進攻,夾擊百濟的首都。熊津江口,成為百濟與唐軍爭奪的焦點。
百濟在熊津江口布下重兵,嚴防蘇定方的海軍。
對於蘇定方來說,敵軍的防守力量仍然顯得薄弱,大型戰艦很快顯示出強大的戰鬥力,唐軍戰艦配備有強弓、勁弩、投射機等,可實施遠距離的打擊,製海權完全落入唐軍之手。百濟根本沒有強大的海軍與唐軍在海麵上較量,隻能在岸邊防守。
唐軍在選擇登陸點之後,陸戰隊員向百濟防線的後側迂回,而海軍則從正麵突進。在海陸兩軍的夾擊之下,百濟在熊津江口設下的防線很快就崩潰了,棄屍數千具,其餘的部隊被迫後撤。
奪取熊津江口後,蘇定方當即指揮大軍,沿水路、陸路齊頭並進,目標就是位於熊津江畔的百濟都城泗沘城。
離泗沘城還有二十多裏時,百濟國王已經調集了傾國之兵力,囤駐在都城之外,將全力捍衛泗沘城的安全。
戰鬥從泗沘城的外圍打響。
這是實力懸殊的戰鬥,在大唐海、陸軍共計十萬人的打擊下,百濟的軍隊很快便陷於慌亂之中。這次會戰的結果,百濟的軍隊損失了一萬多人,泗沘城的外圍防線被突破,其餘人倉皇退入城內,蘇定方大軍占據城郊。
泗沘城的陷落隻是時間問題。
麵對強大的唐軍,百濟國王夫餘義慈與太子夫餘隆選擇奪路而逃,直逃到北方邊境,留下另一個王子夫餘泰堅守都城。夫餘泰一看老爹跑了,老哥也跑了,索性自立為國王,然後以國王的名義,號令百濟軍隊堅守城池。
夫餘泰的侄兒、太子夫餘隆的兒子夫餘文思一看到這種情況,心裏暗想:“現在老國王與太子都還沒死呢,叔叔就這樣急於擁兵自立為國王,我看就算他能頂住唐軍的進攻,也絕不會把到手的權力交還,這樣我父子是難逃一劫。”想到這裏,夫餘文思幹脆乘晚上天黑時,翻城牆而出,向蘇定方投降。
泗沘城內的百姓對夫餘泰政府的合法性很懷疑,幹脆效法夫餘文思,想方設法出城向蘇定方投降。夫餘泰聽到這個消息後大怒,要嚴懲這些叛變者。但是連老國王與太子都對守城不抱希望了,更別說其他的將士,所以要製止百姓投奔唐軍,簡直不可能。
泗沘城缺乏強大的抵抗意誌。
蘇定方派出一支敢死隊登上城門,在城頭上樹起唐軍的旗幟,旗幟迎風飛揚。城內的守軍大驚失色,夫餘泰更是沮喪,無奈之下,他隻剩下一個選擇:
打開城門,向蘇定方投降。
都城一降,百濟大勢去矣。不久,老國王夫餘義慈、太子夫餘隆也走投無路,前來歸降,百濟其他城堡的城主也紛紛獻城請降。
老將軍蘇定方真是不負眾望,老將一出馬,立馬解決掉百濟王國,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至此,百濟共五部、三十七郡、兩百座城池全部投降,人口總計七十六萬戶。大喜過望的唐高宗在百濟五部的基礎上,設立熊津等五個都督府,以百濟的原有官員擔任都督、刺史。
然而,蘇定方這次輝煌的軍事勝利,卻因為唐軍的劫掠事件而幾乎前功盡棄。
在百濟舉國投降之後,唐軍在各地大肆劫掠,軍紀惡劣,這事發生在蘇定方的軍隊,確實頗令人意外。在四年前的西征中,王文度洗掠恒篤城時,蘇定方是堅決反對的,對於掠奪之物,他分文未取;後來蘇定方率軍西征阿史那賀魯,也沒有發生劫掠事件,為什麼在百濟時會發生這種情況呢?
因為蘇定方有難言之隱。
這一年是公元 660年,唐高宗開始委政於武則天,朝廷政令,多出於武則天之手。大唐的軍隊製度,在此時發生了深刻的變革。
以往士兵外出打仗時,都會有一份檔案記錄。在戰場上英勇作戰,如有立功表現,會記錄在檔案中,這是論功行賞的依據。對於戰死的將士,國家建立祠堂,以供後人紀念,有時還會追贈官爵,並可以將此官爵轉贈給死者的兒子或兄弟。
可是當蘇定方帶領這支十萬人的大軍出征百濟時,卻發現居然沒有一份出征戰士的檔案記錄。這意味著參軍的士兵,不論是死是活,根本沒有其為國效力的證明,甚至戰死沙場後,也不能留下姓名。這足以令所有的士兵為之心寒,也幾乎斷絕所有人博取功名的信心。
在這種情況下,蘇定方隻能口頭上“許以勳賞”來激勵士兵作戰,但是口頭的承諾如何來兌現?最後隻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許士兵的劫掠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