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轉眼已經是龍朔三年(663年),在百濟國王夫餘豐的請求下,日本於本年三月出動一支二萬七千人的軍隊,在新羅登陸後,隨即發動對新羅的進攻,以牽製唐與新羅聯軍對百濟複國軍的威脅。
日本卷入朝鮮半島的戰爭,使得百濟的局勢更加微妙與複雜。在打通新羅通道之後,唐軍需要新羅的支持,而日本則采取打擊新羅的策略,既可以牽製唐軍,又可避免與唐軍正麵交鋒,可謂是煞費苦心。
在劉仁軌看來,要減輕新羅的壓力,必須要對百濟施加軍事壓力,迫使日本軍隊回援百濟,然後與新羅聯手,共同殲滅百濟與日本的聯軍。唐軍必須主動發動進攻,但選擇哪裏作為進攻方向呢?
孫仁師主張進攻百濟的加林城,加林城地處水陸交通要衝,是一個戰略要地,百濟一定不會輕易放棄,勢必跟唐軍全力爭奪。
劉仁軌不同意,認為加林城固然是一個戰略要地,但其重要性遠遠比不上百濟複國軍的都城——周留城。他提出自己的看法:“加林城易守難攻,如果我們采取強攻的戰術,傷亡將很慘重,如果采取圍困戰術,又將曠日持久。依我之見,不如直搗敵軍的老巢周留城,這是百濟臨時政府所在地,所謂除惡務本,擒賊擒王,隻要攻克周留城,其他城池必將聞風而下。”
經過諸位將領的討論,最後采納了劉仁軌的意見。
唐軍開始展開軍事行動。
百濟與日本通過種種跡象判斷,唐軍的主攻方向,應該是都城周留城。日軍不得不調整作戰方略,將入侵新羅的軍隊,用兵船調往白江口,這是進入周留城的必經水上通道。
在日本方麵,他們仍然對戰無不勝的唐朝軍隊有一種深深的恐懼,雖然唐軍的人數並不多,總兵力也就是二萬左右。一場大戰迫近,山雨欲來風滿樓,日本政府決心再度增兵百濟。八月,由廬原君臣統領的一萬餘名日本海軍啟程前往百濟,以加強海上的軍事力量。
與此同時,熊津都督劉仁願、行軍總管孫仁師以及新羅國王金法敏,率領唐與新羅聯合步騎兵,從陸路行進;劉仁軌與副將杜爽、百濟降將夫餘隆,率領海軍艦隊以及運糧船,從熊津直接進逼白江。根據所製訂的計劃,海、陸兩路大軍將在白江會師,然後向複國軍政府所在地周留城發動強攻。
八月二十六日,兩路大軍抵達白江口時,日本海軍已嚴陣以待。
一場發生在七世紀的中日大海戰拉開序幕。
在日本軍隊方麵,第一批入侵新羅的日軍二萬七千人已經全部調往百濟前線,第二批由廬原君臣率領的一萬多名海軍也已經抵達,總兵力將近四萬人,擁有一千艘的戰船。百濟的軍隊主要是陸軍,數量不詳,估計有數萬人。
唐軍在百濟的總兵力,估計在二萬人左右,參加這次會戰的人數不詳,其中兵船有一百七十艘,以每艘船搭載八十名戰士推算,大約投入的海軍是一萬三千人左右。新羅出動的兵力也不詳,估計是數萬人,唐與新羅聯軍並不占優勢。
日本海軍無論在戰船的數量上還是在兵力上,都要遠遠超過中國海軍。但是在戰船的大小與質量上,則不如中國海軍。
在第一次征高麗時,張亮所統率的海軍四萬人,乘五百艘船,平均每艘船搭載八十人。唐太宗在征高麗失敗後,在西南建立大型艦船生產基地,動用最優秀的船工,這個時期所造的船隻,比以前還要大。在 660年蘇定方征百濟時,動用一千艘戰船,共搭載十萬名將士,平均每艘船載一百人,從這個數據可以明顯看出中國海軍的船隻體積越來越大。
而日本海軍共出動將近四萬兵力,動用一千艘戰船,平均每艘戰船搭載不到四十人,這反映出當時日本戰船比中國戰船體積要小許多,中國的戰船平均比日本要大兩倍以上。不僅如此,當時中國的造船技術要遠遠超過日本,船隻在精巧性、靈活性、速度以及防護能力上,都要遠遠超過日本。
因為唐軍的艦船體積大,能裝載重型攻擊武器,如投射機、強弩等等,而且因為船體大,使這些重型攻擊武器的穩定性更好,在對付日本船隻時,居高臨下,優勢非常明顯。
白江口戰役是在海上、陸上同時進行的。
唐與新羅聯軍首先從陸地上發動進攻。
當時防禦一方的百濟、日本軍隊的情況是這樣的:日軍以一千艘兵船排布在白江入海口處,以防止中國海軍沿著白江逆流而上對周留城發動突襲。百濟精銳騎兵則負責保護海港兩岸的安全,以避免日本兵船在停泊時受到來自岸上的攻擊。
以新羅軍隊為主力的陸軍率先向百濟軍隊發起攻擊,劉仁願、孫仁師的唐軍步兵緊隨其後。當陸地上展開廝殺之際,日本的船隻也拔錨開進,迎戰劉仁軌的海軍。
這是中國與日本軍隊的第一次交戰,敵手的實力如何,對劉仁軌來說,還是個謎。麵對人數與船隻均占優勢的日本海軍,劉仁軌更加小心謹慎,以避免遭遇日軍的埋伏。中國海軍排開隊列,並不急於同日軍大決戰,隻是小規模地接觸。日本一方也表現出同樣的謹慎,麵對唐軍龐大的船隻,日本人不由望洋興歎,在小規模的戰鬥中,日軍絲毫沒有占到優勢。日本方麵將唐海軍稱為“堅陣”,在日本人看來,中國海軍艦隊猶如銅牆鐵壁一般,是不容易攻破的。
中國海軍戰船在戰鬥中盡顯優勢,艦船的高大,使得攻擊更具威脅,巨弩與投射器在遠攻中發揮巨大的威力,令日軍膽戰心驚;在近距離的交鋒中,中國士兵的弓弩也極具殺傷力。此戰日本損失了幾艘戰船。但是總體上,第一天的海上交鋒,僅僅是小戰鬥而已。
當天晚上,雙方將領都絞盡腦汁來思考擊破對方的方法。日本海軍將領經過一晚上討論,最後認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隻要發揚武士不怕死的精神,奮力爭先,利用自身船多兵眾的優勢,中國海軍必定會知難而退。
這是日本海軍麵對中國龐大戰船時所做出的無奈選擇。
在唐軍一方,劉仁軌也在思考如何以自己的優勢挫敗敵軍。中國海軍的優勢有幾點:第一,船體高大,與日本兵船在近距離對抗中占盡優勢,可以居高臨下攻擊;第二,配備有重型武器,如投射機、強弩等,在遠距離對抗中也占有優勢;第三,中國海軍訓練有素,作戰經驗豐富,在多次攻打高麗及百濟的戰爭中,積累了許多海上作戰的戰術。
因為當時的船隻都是采用木製,火攻無疑是最佳選擇。劉仁軌下定決心,以火攻為主要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