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仁願、劉仁軌駐守熊津都督府的時候,唐朝廷的戰略主張是消滅百濟北部的高麗王國,隻要高麗王國投降,就可以打通救援熊津城的通道。
然而,到了 662年,遠征高麗的戰爭又一次以失敗而告終。
劉仁願、劉仁軌堅守熊津城已經一年,北方的救援通路不能打通,唐高宗不得不給劉仁願(已經升任熊津都督)與劉仁軌發出指令:“現在遠征平壤的大軍已經撤回,你們孤守一城,不可能獨存,最好把軍隊撤往新羅。如果新羅國王要借助於你們,就暫時駐留在那裏,如果不需要的話,即刻起航,返回國內。 ”
這條詔令,充滿無奈,放棄熊津城的堅守,就意味著唐軍將完全撤出百濟。
劉仁願將皇帝的命令公示眾將士,多數將士都巴不得早日回歸祖國,大家交頭接耳,議論紛紛。隻見劉仁軌站起身來,以洪亮的聲音說道:“諸將士,聽老夫一言。”
眾人停止議論,聽劉仁軌說道: “《春秋》大義,大夫出疆,如果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則可獨斷專行,何況我們正身處滄海之外,居豺狼之地。諸君都是帝國的臣民,自應當將國家利益置於首位,可以戰死,不可有二心,豈可先考慮自己的私利呢?”
大家都默不作聲,在孤軍無援之下,已經堅持了一年,現在皇帝的敕令證實不會有新的援軍到來,這仗還怎麼打呢?
劉仁軌看穿大家的心思,繼續說:
“現在敵寇雖然人多勢眾,但是隻要我們做好充分準備,厲兵秣馬,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還是有把握打勝仗的。隻要得勝,軍心就會安定,然後分兵占據險要地形,打開新局麵。到時向朝廷請求援軍,隻要朝廷知道我們已經成功,必定會出動大軍增援,便可全殲敵軍,如此一來,可永保海外的風平浪靜。現在進攻平壤的軍隊已經撤退,如果熊津城不戰而棄,百濟的殘餘力量很快就會強大起來,那麼對高麗的征服就遙遙無期了。”
撤退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劉仁軌繼續分析說:“現在熊津以一城之地,挺立於敵人勢力之中,如果我們撤退,可能會被四周的敵人俘虜;就算我們僥幸逃脫,撤往新羅,也不過是羈旅之客;到時心懷怨恨也追悔莫及。況且百濟大將福信凶悖殘虐,君臣之間猜忌離心,將領之間相互殘殺,我們正應該堅守城池,靜觀其變,一旦有機會,便乘機出擊,不可輕言撤退。”
這一年多來,劉仁軌與守城將士同甘共苦,他堅強的意誌與信念,是熊津城得以堅守的重要原因,也使他贏得所有將士的尊重,包括熊津都督劉仁願。劉仁軌對時局的深刻分析,無疑給所有官兵吃了一顆定心丸。
此時朝廷對百濟局勢持悲觀態度,自從蘇定方離開百濟之後,唐軍的勢力已經隻限於熊津城一隅,而高麗戰場的挫折,無疑使熊津這一海外孤城麵臨著更大的壓力。如果不是劉仁軌的堅強意誌,唐軍的所有成果將化為烏有。
需要一場勝利來鼓舞士氣與人心。
劉仁軌耐心地等待著機會的到來。
此時複國軍已經得知唐高宗下達撤退的命令,百濟國王夫餘豐與大將福信故意派人到熊津,對都督劉仁願說:“你們什麼時候回國?屆時我等當派人相送。”很顯然,百濟認為在新羅援軍被擊退、高麗遠征又告失敗的情況下,放棄熊津是唐軍的唯一選擇,隻是他們低估了唐軍的決心與意誌。
劉仁軌敏銳地察覺到戰機出現了,因為百濟軍隊對唐軍根本沒有戒心,他們隻是坐等接收熊津城。
不按常理出牌,不走尋常路,這是偉大人物的共同特點。
百濟人為自己的疏忽大意付出慘重代價。劉仁軌看準機會,果斷出擊,成果之顯赫輝煌,令人難以置信。唐軍一口氣攻克支羅、尹城、大山、沙井等城池,百濟軍隊傷亡慘重。
閃擊的成功,不僅令唐軍士氣大漲,同時也證明了劉仁軌的堅持並非純粹的作秀,他不可動搖的決心與睿智的判斷力,成為勝利的保證。
當將士們沉浸在喜悅之中時,劉仁軌卻有幾分擔憂。多攻掠一座城池,就要多分配一部分士兵把守,這無疑使原本兵力不足的遠征軍更顯得捉襟見肘。短時間內絕不會有援軍從遙遠的中國浮海而來,既然遠水解不了近渴,唯一的辦法就是求助於新羅國王金法敏。
得悉唐高宗撤退詔令的金法敏對百濟戰局原已失去信心,可劉仁軌的漂亮反擊又讓他看到新的希望。為了挽留這支大唐遠征軍繼續戰鬥,他毫不遲疑地答應劉仁軌,提供兵力上的援助。要打通新羅與熊津的聯係,就必須攻克險峻的真峴城。
劉仁軌與新羅聯手,進攻真峴城。
真峴城是險要之地,百濟大將福信深知其戰略上的重要性,早就加派軍隊,增強防禦力量。即便如此,劉仁軌仍然很輕鬆地攻下了真峴城。他抓住守軍一次鬆懈的機會,以新羅兵為主力,在黑夜時分,利用陡崖上的草木,攀爬而上,天亮時新羅士兵已經控製了真峴城。
真峴城之役非常重要,熊津城與新羅的運輸線打通了,唐軍可以得到新羅王國在糧食、武器甚至兵員上的支援。
劉仁軌堅忍不拔的意誌,挽救了帝國在百濟的事業。
唐軍連連得手,形勢一片大好,熊津都督劉仁願向朝廷彙報所取得的戰果,並請求增兵百濟。唐高宗見到這份奏報,喜出望外,他原本已經認為朝鮮半島沒戲了,沒想到勇敢的將士們不僅守住了熊津,還打通了前往新羅的交通線,真是令人驚喜。皇帝馬上下詔,征調七千人的軍隊,增援熊津。
正當唐軍節節勝利時,百濟複國軍高層卻陷入內訌之中。
自道琛被福信所殺後,國王夫餘豐深感自身難保,對福信極度不信任。福信便想出一條詭計,假裝得了重病,閉門不出,隻等國王前來探病時,將他殺死;但福信的毒計被泄露出去,國王夫餘豐將計就計,派出親信,以探病為由,襲殺福信,並且清剿其黨羽。
百濟複國運動的兩位核心人物道琛與福信相續死於內訌,這兩根擎天大柱一倒,國王夫餘豐勢單力孤。更讓他惶惶不安的是,唐軍不僅與新羅聯手攻城略地,而且中國正向百濟派送援軍。怎麼辦呢?夫餘豐估計自己抵擋不住,隻得求助於外援,由於他長期待在日本,與日本關係特別好,便派出使者到日本尋求軍事援助。
唐帝國的七千名援軍,從海上啟程,趕赴百濟,兵團指揮官是熊津道行軍總管、右威衛將軍孫仁師。孫仁師兵團與劉仁願、劉仁軌順利會師後,唐軍聲勢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