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蘇定方於顯慶五年(660年)從百濟返回國後,他很快就肩負起另一個使命。
這個使命,就是征服高麗。
唐高宗李治打算效法他的父親唐太宗李世民,禦駕親征,以示必勝的決心。
龍朔元年(661年)三月,大軍出征前,唐高宗準備了一次特別的宴會。
宴會設在洛陽門,出席者除了朝中文武百官外,還有各國使者,宴會上演出了一個特別節目,是由屯營所排練的《一戎大定樂》,以歌舞的形式表達了唐王朝的赫赫武功以及征服高麗的決心,軍樂慷慨雄壯,場麵氣勢恢弘。
當然,歌舞隻能用來提振士氣,真正的勝利還需要在戰場上取得。
由於皇後武則天的強烈反對,唐高宗親征的計劃最後泡湯了。在出征將領的安排上,由蘇定方出任平壤道行軍總管,契苾何力出任遼東道行軍總管。
四月,已經是農曆的夏季,對高麗的又一次遠征吹響了進攻的號角。
這次進攻,采取水陸兩路分進合擊的戰法,目標是攻克高麗的都城平壤。具體的戰略構想如下:海軍一路由蘇定方指揮,走海路直趨浿江,消滅沿線的敵軍,兵圍平壤;陸軍一路由契苾何力指揮,兵出遼東,鑒於太宗東征時的經驗教訓,不做逐城逐地的爭奪,而是以渡過鴨綠江為目標,與蘇定方兵團會師於平壤。
蘇定方的海軍進展比較順利,在朝鮮半島北部登陸後,在浿江一線大破高麗守軍後,乘勝追擊,連戰連捷。七月,大軍兵臨平壤城下,開始展開圍攻戰。
陸路的進展頗受阻滯,唐軍穿過遼東後,在鴨綠江邊遇到高麗軍隊頑強的抵抗。高麗政府深知鴨綠江防線的重要性,泉蓋蘇文的兒子泉蓋男生率領精銳部隊數萬人,堅守沿江據點,給唐軍渡江造成很大的麻煩。
鴨綠江邊的相持一直持續到九月底。此時天氣開始變冷,忽然寒潮席卷而至,氣溫驟降,冰徹肌骨。滔滔的鴨綠江,隻短短幾日,便水凍為冰,原本為天險的河流,竟然成為一條可以踏過的冰路。
正為渡江而愁眉不展的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忽接情報,鴨綠江堅冰可蹈,他一掃愁眉,果斷下令諸將士,頂著風寒,踏冰而行。隻聽得唐軍戰鼓咚咚,旗幟搖曳,弓弩手在後作掩護,大批士兵踏著冰冷而又濕滑的江冰渡江。
失去天然屏障的高麗士兵,本來在人數上便不占優勢,又驚愕發現天塹變成通途,更顯防禦無術,信心全無。隻見唐軍掩殺而來,防線瞬間崩潰,隻恨不得多長兩條腿,可以逃得快些。唐軍在嚴寒之下,仍奮力追擊,掩殺數十裏,冰天雪地之中,高麗士兵的屍體四處可見,陣亡人數多達三萬人。
契苾何力下令沿著鴨綠江清除殘餘抵抗力量,這一地區的高麗守軍幾乎悉數投降,隻有指揮官泉蓋男生僥幸逃回。
眼看契苾何力的大軍勢如破竹,將與蘇定方會師於平壤城下之時,朝廷忽然下達一份令人莫名其妙的詔令,要求契苾何力班師回朝。
這是怎麼回事呢?
史書沒有記載唐高宗要求遼東兵團撤退的原因,但從當時的情況推斷,應該是擔心補給的問題。此時不僅要運送糧食,而且還要輸送冬衣,運輸量極為巨大,如果不能及時解決衣、糧的問題,契苾何力兵團絕對無法在日益嚴寒的朝鮮半島上堅持很久。
契苾何力撤走了。雖然蘇定方仍然繼續圍困平壤,但對於高麗人來說,已經可以喘一大口氣了。
蘇定方兵團留下的原因,是他擁有大量船隻,糧食與衣裝等物資可以通過海路源源不斷運輸到前線,平壤的圍攻戰得以繼續進行。
從七月兵圍平壤,到第二年(662年)二月,持續了八個月的時間,但是這座曆史悠久的名城,可謂是堅不可摧的堡壘,經曆唐軍八個月的圍困之後,仍巋然挺立。
冬去春來,遼東與朝鮮半島仍然充滿寒意,此時從陸上發動進攻,還為時過早,於是又一支海軍隊伍組建起來,由左驍衛將軍龐孝泰擔任沃沮道行軍總管,準備在朝鮮半島的蛇水附近登陸,會同蘇定方大軍進攻平壤。
但在蛇水,龐孝泰兵團遇到高麗人的勇敢阻擊,這次會戰,可能是一場江麵上的水戰。盡管龐孝泰以視死如歸的精神投入決戰,但是戰場的形勢仍然呈一邊倒,龐孝泰以及他的十三個兒子全部戰死,唐軍在高麗戰場遭遇到罕見的大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