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看開元時代大唐帝國與突厥汗國的大戰鬥。

戰鬥首先是從西域打響的。

唐在西域原本隻設了一個都護府,即安西都護府,後來由於默啜可汗全力向西擴張,702年,武則天又單獨劃出一個北庭都護府,旨在遏製突厥勢力的西擴,北庭都護府設置於庭州(今新疆結木薩爾)。

突厥汗國先後征服西北黠戛斯部落以及西部強大的突騎施部落,開始將目標直指大唐的北庭都護府。就在唐玄宗登基後不久,突厥對北庭都護府轄區的重鎮輪台(位於今烏魯木齊東北)發動一次進攻。

北庭都護郭虔瓘派部將張守珪率軍馳援輪台,張守珪的援軍在半途中與突厥騎兵狹路相逢,此時突厥人多勢眾,但張守珪全無懼色,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經過苦戰後殲滅突厥騎兵一千餘人,並且生擒一員突厥將領。經此重創之後,突厥人放棄了對輪台的包圍。

西域向來是英雄的舞台,在與突厥人的不斷戰鬥中,這裏湧現出一批盛唐時代的名將,包括郭虔瓘、郭知運、張守珪等。

北庭都護府無疑成為突厥向西擴張過程中最大的絆腳石,突厥人恨不得將其一舉拔除。開元元年(713年)秋季,默啜可汗的兒子阿史那同俄率突厥大軍包圍北庭都護府,企圖一舉殲滅大唐在西域的重要據點。

西域局勢急轉直下,麵臨最嚴峻的一次挑戰。

北庭都護郭虔瓘力挽狂瀾。

郭虔瓘早年事跡,在曆史資料中記載非常之少。他的活動基本上都在西域,在武則天到唐睿宗這段時間,大唐在西域的力量遭到極大的削弱,這些在西域中默默奮鬥的英雄,其事跡並不為國人所關注。郭虔瓘在開元初年時,已經掛了一長串的頭銜:雲麾將軍、檢校右驍衛將軍,兼北庭都護、翰海軍經略使等等,這些頭銜的獲得,是他在西域艱苦卓絕奮鬥的結果。

與郭虔瓘共同守護北庭都護府的副帥是郭知運,他也有一堆頭銜:左驍衛中郎將、伊州刺史兼伊吾軍使。據史書所記,郭知運“壯勇善射,頗有膽略”,唐玄宗稱他“早負名節,見稱義勇”,也是一位英雄好漢。

北庭都護府麵臨的壓力非常巨大,這裏隻駐守一些偏師,也就是非主力部隊,而且人數不多,麵對突厥的精銳騎兵,其困難可想而知。由於北庭都護府偏遠,朝廷難以大量支援,所以這是一場盼不到援兵的戰爭。

時窮節乃現!郭虔瓘、郭知運沒有氣餒,知難而戰。

艱難的北庭保衛戰持續了幾個月之久。

從秋季到冬季,突厥人發動了一波接一波的進攻,郭虔瓘在敵眾我寡的不利條件下,積極組織軍民英勇抵抗。作為抵禦突厥進攻的第一道防線,郭虔瓘、郭知運事先做了大量的戰爭準備,首先是城堡經過多次重修加固,防禦工事相當堅強;其次城中的糧食、武器、冬衣的儲備都很充足,這也是北庭得以持久抗戰並堅守下來的重要原因。

郭虔瓘、郭知運兩位將領都以勇敢而著稱,而且足智多謀,並不消極防禦,而是采用多種戰術,不時地派出奇兵出城,伏擊突厥人,這個戰術最後得到了一個最意外的戰果。

北庭保衛戰從秋季打到冬季,又從冬季打到春季。

突厥主將阿史那同俄不相信一座沒有外援的孤城能夠堅守多久,決心要困死郭虔瓘。次年(714年)二月,阿史那同俄卻犯下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他自己一人騎一匹馬,想近距離觀察北庭的守備情況,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郭虔瓘居然在城外設有伏兵。

這真是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唐軍伏兵一看敵軍統帥單槍匹馬,簡直激動死了,一並殺出來。看你阿史那同俄有天大的本領,雙拳且難敵四手,更何況是數十把刀槍,結果唐軍伏兵你一刀我一槍,兩三下就把突厥主帥殺死在馬下。

突厥人遠遠見到主帥受到攻擊,大為震驚,急忙趕來相救,但已經來不及了,唐軍士兵拖著阿史那同俄的屍體退入城內。此時突厥人尚不知道阿史那同俄的生死,眾將領率全體士兵到城下,放下武器,向城內唐軍將士高喊,突厥人願意投降,用所有的武器以及全部的軍中物資,交換阿史那同俄。城內守軍高喊道:“你們的主帥已經死啦。”突厥全軍上下響起一片悲戚的哭泣聲。

主帥死了,這仗打不下去了,突厥人隻好收拾物資,離開這塊傷心之地。

但是有一人不敢回去,這人是突厥大將、默啜可汗的女婿石阿失畢。他沒有盡到保護可汗之子的職責,不敢回去見可汗,怕默啜一怒之下將他也殺了,所以在撤軍半途中,石阿失畢帶著他的妻子悄悄地溜走,向郭虔瓘投降,後被唐政府授予右衛大將軍,封燕北郡王。

耗時數月之久的北庭保衛戰最終以唐軍獲勝而結束。

北庭保衛戰,是開元時代對突厥戰爭所贏得的第一場勝利。唐玄宗非常興奮,頒布詔書,特別嘉獎,其中寫道:“蕭條窮漠之外,奔迫孤城之下。強寇益侵,援兵不至,既守而戰,自秋涉冬,櫪馬長嘶,戍人遠望。謀以十勝,成其九拒。遂能摧日逐之遺種,斬天驕之愛息。豈耿恭、班超,獨高前史;將廉頗、李牧,與朕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