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郭虔瓘、郭知運力守北庭府的光榮勳業,與漢代的名將耿恭、班超,以及趙國的廉頗、李牧相提並論,可謂是極高的評價,可見唐玄宗對於恢複強大軍事實力的急迫之心。
不過,帝國軍事力量的恢複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突厥在進攻北庭都護府遭到重大挫折,但默啜可汗認為這不過是個意外,如果不是阿史那同俄的冒失舉動,郭虔瓘守軍是根本沒有機會的。
在北庭戰役結束後兩個月,默啜可汗又一次派使者向唐朝廷請求和親,他擺出了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自稱是“乾和永清太駙馬、天上得果報天男、突厥聖天骨咄祿可汗”,這種傲慢激怒了唐玄宗,他對默啜可汗的和親提議,置之不理。
突厥人雖然在北庭戰役失利,但是在廣闊西域的其他戰場,卻戰無不勝。
掃平突騎施之後,突厥人又於開元二年(714年),先後攻取葛邏祿、訶咥等部落。默啜可汗幾乎吞並了西突厥的十箭部落,除了少數拒絕歸附默啜可汗的人繼續抵抗。
默啜可汗意猶未盡。
在掃平西突厥之後,突厥大將暾欲穀率西突厥投降的十姓部落,繼續向西擴張,渡過真珠河(今錫爾河),征服康國,其勢力直抵中亞地區,這足以證明此時大唐帝國對中亞諸國已無實際的控製力了。
此時默啜可汗已經年老,從 683年追隨哥哥起事至今,他整整奮鬥了三十二年,在位時間十五年。可以說突厥第二汗國的崛起,與默啜可汗的雄才大略是不可分的。短短的三十幾年時間,一個已經滅亡的國家死灰複燃,並且再次降服周邊的遊牧部落,其土地之廣闊,幾乎可媲美於突厥最盛時之始畢可汗時代。
年老的默啜可汗愈發暴虐,對所征服之部落極盡壓迫,在征服西突厥諸部以及中亞諸國之後,突厥人在此區域瘋狂掠奪,據現在保留的《暾欲穀碑》中所記:“他們將大量的黃金、白銀、女子、駱駝、珍寶帶回家中。”默啜可汗所征服的部落,其穩定的基礎並不牢靠,一時間,西突厥十姓部落,如胡祿屋、鼠尼施等以及葛邏祿部落,紛起反抗默啜可汗的統治。
突厥第二汗國的高速擴張埋下了其崩潰的種子,與後來的蒙古大帝國所不同的是,此時的突厥汗國有一個強勁的對手,這就是南部的大唐帝國。
大唐帝國要與突厥爭奪西域,這大大激發了被征服者的反抗決心,雖然西突厥諸部無法與強大的突厥汗國相對抗,但可以選擇與大唐帝國聯合。
開元二年(714年),首先是葛邏祿部落率先反叛,其首領前往涼州向大唐帝國投降,繼而十箭部落中的胡祿屋、鼠尼施部落大小首領一千三百人,向北庭都護府郭虔瓘投降,這使默啜可汗大為震驚。為了使統治西突厥諸部落有更堅實的基礎,默啜可汗試圖再次與大唐帝國接近,他又一次提出和親的建議,唐玄宗虛與委蛇,使用拖延策略。
到了第三年(715年),歸降大唐帝國的部落越來越多。這年二月,歸降的西突厥十姓部落前後已經達到一萬多帳落,唐玄宗下詔將降眾安置於河南地區。
由於大唐帝國大量接收西突厥的降眾,與突厥汗國的矛盾愈發的尖銳,兩國邊疆戰爭陰雲密布。唐玄宗調兵遣將,嚴防默啜可汗大軍南下,以薛訥為涼州鎮大總管,坐鎮涼州;以郭虔瓘為朔州鎮大總管,坐鎮並州。雙方劍拔弩張,一時間形勢極為緊張。
不僅是西突厥的部眾開始反抗默啜可汗的殘暴統治,北方鐵勒諸部落也起而與突厥抗爭。開元三年(715年),鐵勒諸部落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參加的部落有阿布思、思結、契苾、渾、回紇、同羅等部落。這次鐵勒部落叛亂規模之大,實在出乎默啜可汗的意料,突厥大軍隨即出動,在一年時間裏與鐵勒諸部進行四次大會戰,重創回紇、同羅等,但是仍然不能撲滅反叛的烈火。
十月,鐵勒族思結部落前來向大唐帝國投降。
這一段時間,雖然大唐帝國在戰場上對突厥的戰鬥並沒有多少可圈點的地方,但是在分化瓦解突厥統治下的諸遊牧部落上,還是收到積極的成效。
開元四年(716年),突厥治下鐵勒人的反叛更是有增無減,鐵勒九姓中的拔野古部落、仆骨部落也加入到反叛的行列中。
麵對西突厥部落與鐵勒部落不斷地叛亂,默啜可汗雷霆震怒,決意親征拔野古,但是令他沒有想到的,這次親征將成為他生平最後一戰。
六月,默啜可汗統率大軍,向北出擊拔野古部落。麵對強大的突厥武裝,拔野古部落軍隊焉是對手,一路逃竄,直逃到獨樂水。突厥軍隊緊追不舍,終於追上了拔野古部落,在獨樂水畔,雙方軍隊展開一場血腥大戰,這次戰鬥以拔野古的慘敗而告終,拔野古戰士屍橫遍野,其餘的殘兵敗將,作鳥獸散。
摧毀鐵勒人的叛變,簡直是易如反掌。默啜可汗得意洋洋,他根本不把這些叛亂者放在眼中,然而事情的發展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這再次證明了曆史是會因為一些偶然的事件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