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師途中,掉以輕心的默啜可汗,在途經一片柳樹林時,也許是他一時心動,想隨便打隻獵物,他離開大部隊,一個人騎馬走進樹林中。可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樹林中,居然埋伏著一位拔野古的戰士,這名拔野古的戰士名叫頡質略。頡質略為什麼埋伏在樹林裏呢?史書上沒有寫得很詳細,也許他是一個掉伍的戰士,但更可能是他一路跟蹤而來,想要尋找機會一報拔野古軍大敗之仇。
默啜可汗做夢也沒有想到,一個獵人悄悄地埋伏著,而他本人成為被捕殺的獵物,當他進入到獵人的伏擊範圍時,勇士頡質略突然閃身而出,雙手握著長刀,大喝一聲,高高躍起,衝著默啜可汗便是一刀。
默啜可汗此時應該是六十多歲的人了,雖然內心是個極堅強之人,但在體力上,怕是遠遜於年輕的戰士了,竟然沒有躲過這一刀,吃了一刀後,鮮血噴湧而出,翻身落馬。默啜可汗捂住傷口,忍痛問道:“你是何人?”頡質略大踏步走到默啜可汗麵前,喝道:“我乃拔野古無名之輩也。”說罷大刀往默啜可汗脖子處砍過去。
重傷下的默啜可汗動彈不得,在寒光一閃的瞬間,他可能在腦海中浮現出許多往日的圖景,與哥哥一同起兵,重建了突厥汗國,南征北戰,東征西討,所向披靡,連強大的唐帝國都束手無策,傲視天下,君臨四方,可是萬萬沒想到,最後的結局竟然是敗在一個無名之輩的手下,這難道是天命?默啜可汗長歎了一口氣,他生命中的最後一眼,看到的是一道如雪的白光。
一代梟雄默啜可汗被一刀兩斷,勇士頡質略拎起默啜可汗的人頭,騎上他的高頭大馬,揚長而去。等到突厥騎兵尋找到默啜可汗時,隻發現一具無頭屍體,攤著一地血倒臥在落葉之中,這就是默啜可汗的結局。
拔野古勇士頡質略在斬殺默啜可汗之後,當時拔野古部落已經潰敗,怎麼辦呢?正好此時唐軍有一名將領叫郝靈荃,出使到突厥,頡質略便與郝靈荃取得聯係,將默啜可汗的人頭交給了郝靈荃,然後隨同郝靈荃回到大唐的首都長安,朝見唐玄宗。
唐玄宗得知默啜可汗被殺,大喜過望,重賞勇士頡質略,並且下令將默啜可汗的人頭懸掛蒿街。這麼一來不得了,原來就起兵反抗突厥的拔野古、回紇、同羅、仆骨等部落一聽到這個消息,齊刷刷地向大唐帝國請求歸附,擊殺默啜可汗的勇士頡質略,被唐玄宗任命為拔野古都督。
一個月後,歸附於突厥的契丹部落在其首領李失活的帶領下,也向大唐帝國投降,奚部落首領李大酺也率眾來歸。
比這些部落叛離更嚴重的是默啜可汗之死,引發了突厥政壇的一次大地震。
西突厥的小可汗即拓西可汗(默啜可汗的兒子)阿史那匐俱繼位。
突厥名將、手握重兵的闕特勤發動政變,推翻了阿史那匐俱。闕特勤是突厥第二汗國開國君王骨咄祿的兒子,也是默啜可汗的侄兒。包括阿史那匐俱在內的默啜可汗的兒子們以及親信,幾乎被誅殺一空。
闕特勤將自己的哥哥默棘連扶為突厥可汗,史稱毗伽可汗,闕特勤任左賢王,全權負責突厥的軍事。毗伽可汗與闕特勤均是突厥的一代人傑,自默啜可汗被殺後,原本歸附於突厥的諸多部落紛紛脫離突厥,甚至連突厥國內的百姓都大量逃往唐帝國。在這種情況下,毗伽可汗大膽起用默啜可汗時代重要謀臣、名將暾欲穀,此時暾欲穀已經七十多歲,在國內深孚眾望。
後突厥進入毗伽可汗、闕特勤、暾欲穀的“三巨頭”時代。
暾欲穀確實是後突厥一位極為傑出的人才,在他的努力下,逃亡到唐帝國的突厥民眾,又大量返回突厥國內,突厥的國力漸漸地恢複。
聲勢複振後的突厥毗伽可汗,想要憑借手中強大的武裝,南下進攻大唐帝國,暾欲穀勸說道:“如今大唐帝國皇帝英明,百姓安居樂業,我們是沒有機會的。我們國內經過動蕩之後,諸部落紛紛脫離,現在力量還不夠強大,應該休養幾年,靜觀其變。”
毗伽可汗覺得暾欲穀所言甚是有理,便打消了南下的計劃。
又過了一陣子,毗伽可汗打算在突厥國內修築城堡,並且修建佛寺與道觀,可見此時突厥已經深受中土文化的影響,暾欲穀再次提出反對意見:“萬萬不可!與唐帝國相比,突厥人口稀少,為什麼我們能與強大的唐帝國抗衡呢?因為我們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人人尚武,以射獵為業,強大的時候可以進兵抄掠,弱小的時候就竄伏山林,唐帝國軍隊雖然兵多將廣,但對我們也無可奈何。如果我們修築城堡,改變遊牧的習俗,這麼一來,就有被攻擊的固定目標,一旦作戰失利,必定被唐軍所滅。至於佛老之法,隻是教人仁弱,非用武爭勝之術,不可推崇。”暾欲穀的一番話,可謂一針見血,見解深刻。
毗伽可汗聽從暾欲穀的規勸,積極與大唐帝國議和。開元六年(718年),突厥使者抵達長安,向唐玄宗請求和解。唐玄宗深知大唐的軍事力量尚不足以擊敗突厥,便答應突厥人的請求。
至此,唐與突厥兩大強國的戰爭暫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