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突厥達成和解,對大唐帝國有著深遠的影響。
大唐帝國的四境之敵,最強大的是北方的突厥與西方的吐蕃,但是從地緣軍事學的角度來看,突厥對大唐帝國的威脅,要遠遠超過吐蕃。因為吐蕃對大唐的威脅主要是河西走廊與西南邊陲,而突厥則是直接威脅到帝國最富饒的中原地區與首都長安。北方的穩定,對於帝國的經濟繁榮與社會穩定有著莫大的作用,大唐由此進入盛世的時代。
雖然大唐帝國的北疆壓力大減,對於頭號強敵突厥,唐玄宗仍然不敢掉以輕心。
沒有明爭,暗鬥卻還在進行中。
唐與突厥的爭奪焦點在於鐵勒諸部落。鐵勒諸部落經過與突厥的大戰鬥之後,多數歸降唐帝國,但是自從毗伽可汗上台之後,在暾欲穀的主持之下,積極策反鐵勒部落,使得一部分鐵勒部落重新投降突厥汗國。
開元八年(720年),唐帝國朔方軍區大本營中大總管王晙正在司令部批讀文件,他是這個時代唐軍最出色的將領之一,早在開元二年對吐蕃的作戰中,他率二千名戰士大破吐蕃軍,斬獲數萬,從此成為帝國軍界的新星。隻見此時一名侍從持著一封密信進來:“大帥,有一份密報!”
王晙拆開來一看,隻見上麵寫著:“遷居在受降城附近的仆骨部落首領勺磨,以及其他部落酋長,密謀勾結突厥人,攻取朔方軍事基地。”
這份情報讓他想起一些往事。在突厥默啜可汗被殺之後,當時突厥國內大亂,有不少突厥人就紛紛逃往大唐,大唐帝國安置了這部分降眾,後來闕特勤發動政變,毗伽可汗上台。當時王晙便上書皇帝,謹防歸降的突厥人叛變,後來果然不出王晙所料,這些突厥人終於叛變,王晙馬上派兵抄小路,夜以繼日行軍,前往攔截,最後截殺一千五百餘人,俘虜一千四百餘人。
有前車之鑒,王晙當即決定,要先下手為強,便密奏唐玄宗,請求誅殺勺磨等人。唐玄宗同意了王晙的計劃。
於是王晙在受降城擺下鴻門宴,假意宴請勺磨等諸部落首領,在酒宴四周暗設伏兵。勺磨等人不知是計,前來赴宴,在宴席過半時,伏兵衝殺出來,將這些喝得醉醺醺的部落首領全部殺死。
勺磨等人密謀反叛這件事,究竟是屬實還是流言,現在是死無對證了。
王晙僅憑一信密報,並無真憑實據,這次誅殺事件引起了鐵勒其他降部的震驚,人人自危。當時歸降的拔野古部落、同羅部落,居住在大唐兩個軍事基地附近,這兩個部落更是惶惶不可終日,如果大唐帝國沒有作出明確的表態,很可能迫使這兩個鐵勒部落最終反叛。
一場暴動隨時都可能爆發。
此時一位英雄挺身而出。
這位英雄在曆史上卻是以文才而著名,這人便是唐代著名詩人張說。張說不僅是詩人,他的才能是多方麵的,他在軍事及政治上的成就都是可圈可點的。張說這時擔任並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天軍節度大使,他得知鐵勒諸部落由於勺磨被殺而陷入惶恐之中,便不顧個人安危,親自帶領二十名衛士,持旌節抵達同羅、拔野古部落的居住地進行慰問,並且留宿在鐵勒人的營帳中。
他的部將,天軍副使李憲派人快馬加鞭,送一封急函給張說,在急函中,李憲寫道:“蠻族人沒有信用可言,閣下不宜輕率前往,以免遭毒手。”
張說看了急函之後,便寫了一封回信,信中寫道:“吾肉非黃羊,必不畏吃;血非野馬,必不畏刺;士見危致命,是吾效死之秋也。”毅然留在鐵勒人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