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王君 之死(1 / 3)

唐與吐蕃的和解,掩飾不住巨大的矛盾。在大唐一方,想要收回吐穀渾故地與西南安戎城;在吐蕃一方,意欲染指安西四鎮與中亞諸國,諸多不穩定的因素暗流湧動。

吐蕃在與大唐的文書往來中,使用敵國禮,也就是對等的禮節。這是拒絕承認大唐政權對吐蕃政權的領導地位,對此唐玄宗耿耿於懷。

到開元十五年(727年),隨著大唐的國力日益增長,唐玄宗開邊的念頭越來越強烈。帝國名臣張說看出唐玄宗的心思,力勸皇帝不要輕啟戰端,應該讓邊疆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唐玄宗聽完之後沒有表態,隻是說:“這件事我得跟王君商量才行。”這王君是什麼人呢?為什麼唐玄宗對他如此信賴?

王君是瓜州人氏,為人驍勇善戰。開元時代名將郭知運對王君非常器重,而王君 也在戰場上屢建戰功,為鎮守西部邊疆立下赫赫戰功,為諸夷所憚,時人將二人並稱為“王郭”。郭知運病逝後,王君頂替他的位置,出任河西節度使。

由於王君長年駐守西疆,如今唐玄宗想發動對吐蕃的戰爭,就想到了這員勇將。

張說聽到唐玄宗準備召見王君,也不吭聲了,走出大殿之後,他對同僚說:“王君雖然勇武過人,卻缺少謀略。作為一名武夫,如果與吐蕃和解的話,他就無法立功了,所以現在皇帝要召見他,我看他必定是主戰的。”

這個判斷非常準確。

王君應召入朝,果然向唐玄宗提出應該對吐蕃發動反擊,深入作戰。唐玄宗采納了王君的意見,準備發動對吐蕃的反擊戰。

當王君 返回西部前線時,正好吐蕃軍隊在大將悉諾邏的率領下,對甘州地區發動一次掠奪式的進攻,掠奪了大量的物品,正在返回青藏高原的路上。王君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雖然甘州被破壞嚴重,但是大唐的軍隊並未受損,而吐蕃軍隊在長距離的往返途中,已經是人馬俱疲了。王君率領大軍,尾隨吐蕃軍隊。

吐蕃軍隊運氣實在不佳,在回師途中,遭遇到了一場罕見的暴風雪,大批士兵凍死在路上,戰鬥力大大下降。吐蕃人艱難地翻過積石山,向西撤向大非川。

王君 秘密派出一支特遣小分隊,從小路以急行軍的速度迅速插向吐蕃軍隊的前方,將其必經之地附近的草場一燒而光。當吐蕃大軍好不容易克服大雪的阻礙而進入大非川之後,不料草料早已被唐軍所焚毀,剛剛在大風雪中艱難走出的馬匹又陷入饑荒,戰馬大批死亡。

此時正是正月,青藏高原上白雪茫茫,青海湖的湖水已經冰凍。為了爭取寶貴的時間,王君決定兵行險著,強行率領大軍從青海湖的湖麵蹈冰而渡。這是一次極為艱難的行軍,青海湖湖麵極寬闊,走在冰麵上,不僅凍徹骨髓,而且很容易打滑,在克服了天氣的不利因素後,王君與秦州都督張景順終於渡過青海湖,抵其西岸。

悉諾邏的主力已經越過大非川,隻剩下輜重部隊與一些老弱傷兵還停留在青海湖沿岸,王君追了上來,隨即發起猛攻。吐蕃這些後勤部隊與傷兵人數又不多,戰鬥力也不強,哪裏抵擋得住王君主力唐軍的進攻,很快便敗下陣來,成為俘虜。王君此役大獲全勝,繳獲吐蕃的羊馬數以萬計。

是役的勝利,大大鼓舞唐玄宗開邊的決心,並使得王君 聲名遠揚,被朝 廷授予左羽林大將軍。唐與吐蕃之間烽煙再起。吐蕃雖然遭到挫折,但絕不可低估其實力。很快,吐蕃便展開軍事報複。同年九月,吐蕃大舉出擊,由大將悉諾邏、燭龍莽布支統領大軍,攻陷瓜州(今甘肅安西縣),瓜州刺史田元獻兵敗被俘。吐蕃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獲:俘虜了王君的父親王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