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擊平突騎施(1 / 3)

西突厥一直是最動蕩的地區,自烏質勒始,西突厥十姓部落中的突騎施開始強大。到烏質勒的兒子娑葛時,突騎施的勢力範圍拓展到十四個西突厥部落,被唐朝廷冊封為十四姓可汗。然而好景不長,在突厥的打擊下,娑葛可汗於710年戰敗被俘,並於 714年被默啜可汗處死。

受此重創後,突騎施的力量西移到中亞碎葉城一帶。

在娑葛可汗被默啜殺害後,他的部將蘇祿收羅了突騎施的殘餘部隊。

蘇祿這個人有領導才能。首先,他自己不貪財,史書稱他“性清儉,每戰伐,有所克獲,盡分與將士及諸部落,其下愛之,甚為其用”。財散人聚,清廉的名聲使得他在十箭部落中贏得一個良好的口碑。其次,他為人公正,十箭部落內部矛盾很深,他的公正立場可以把部落間的矛盾擺平,使大家心服口服。漸漸十箭部落都歸到他的帳下,蘇祿掌控了西突厥十箭部落二十萬人的軍隊,突騎施又恢複生機,再次成為西突厥部落的領袖。

蘇祿深知以自己的實力,尚無法對抗突厥汗國的進攻,所以主動向大唐帝國靠攏。唐玄宗順水推舟,授予蘇祿左羽林衛大將軍兼金方道經略大使。

但對於手握二十萬大軍的蘇祿,唐玄宗顯然並不十分放心,他需要扶植一股可與蘇祿相抗衡的力量。曾經擔任大唐磧西節度使的阿史那獻便成為合適的人選,阿史那獻是西突厥可汗家族的成員,唐玄宗冊封阿史那獻為十姓可汗。不過這個“十姓可汗”有名無實,十姓部落仍然聽命於突騎施的首領蘇祿。

蘇祿本人也意識到自身的危險所在,雖然他控製了二十萬軍隊,但周圍卻是強敵環伺。東有突厥汗國,西有大食(阿拉伯)帝國,南麵有大唐帝國與吐蕃。周邊這四大勢力,都是突騎施惹不起的,蘇祿在夾縫中求生存。從實力上說,這四大勢力,仍以大唐帝國最強,但無論是吐蕃、大食或突厥,對中亞都虎視眈眈。蘇祿的如意算盤是借助吐蕃與大食的力量,向南爭奪塔裏木盆地。

開元五年(717年)五月,十姓可汗阿史那獻偵知蘇祿有窺邊之誌,便向朝廷報告:蘇祿可能會反唐。阿史那獻自告奮勇率領軍隊,前往打擊蘇祿。唐玄宗拒絕阿史那獻的請求,因為幾大勢力角逐西域,在情況並不十分明朗的情況下,不能輕易逼反蘇祿。

事態的發展證明阿史那獻的情報來源是準確的。

七月,蘇祿在大食、吐蕃的支持下,終於起兵對抗大唐。

突騎施軍隊襲擊拔煥城與大石城。在此之前,唐軍雖然沒有打擊突騎施,卻作了充分的準備。當突騎施的軍隊一出動,安西副大都護湯嘉惠馬上調動葛邏祿部落的軍隊以及十姓可汗阿史那獻的軍隊,對蘇祿的突騎施大軍發動反擊。

與此同時,為了對突騎施的盟友吐蕃施加壓力,隴右節度使郭知運對河西九曲一帶的吐蕃駐軍發起進攻,大破吐蕃。這一仗的勝利是對西域戰場的有力支持,蘇祿發現進窺塔裏木盆地是不現實的,他很明智地懸崖勒馬,重新歸順大唐。

唐朝廷接受蘇祿的請降,在形勢極為複雜的西域,這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唐玄宗照舊授予蘇祿左羽林衛大將軍兼金方道經略大使,以穩住突騎施。

唐玄宗的做法無疑是有遠見的,大唐帝國的強敵太多,選擇與突騎施對抗並非上策,即便擊滅蘇祿,西突厥十箭部落仍然是難以控製的。

開元七年(719年),唐玄宗冊封突騎施的首領蘇祿為忠順可汗。此後突騎施倒也平靜了若幹年,直到開元十四年(726年),發生了一件事情。

突騎施的金河公主派了一位牙官帶著一千匹馬到安西都護府販賣。金河公主是蘇祿的王後,她是阿史那家族的成員,也是唐玄宗冊封的公主。

這樁本來很平常的商業貿易,卻不小心演變成為政治問題。此時的安西大都護是杜暹,突騎施的牙官奉金河公主之命前來,他見了杜暹之後,以金河公主的名義對杜暹“宣教”。什麼是“宣教”呢?就是宣讀公主的命令,這裏有個外交禮節的問題,“宣教”意味著金河公主的地位要比安西大都護高。

金河公主雖然是西突厥人,卻是唐政府所賜封的公主。但在杜暹眼中,她根本不是中國公主,有什麼資格采用居高臨下的“宣教”姿態呢?杜暹頓時火冒三丈,他對突騎施使者大罵道:“這個阿史那族的女人怎麼敢用這種口氣跟我說話?”下令將使者逮捕並施以杖罰,扣押在安西都護府。突騎施使者被扣後,所帶來的馬匹無人看護,恰逢天降大雪,這些馬匹全都饑寒而死。這筆生意最後沒有做成,血本無歸。突騎施可汗蘇祿得知消息後,大怒,馬上集結大軍,入寇安西四鎮。正當此時,朝廷下詔調杜暹入京,由趙頤貞代理安西都護一職。麵對突騎施急風暴雨般的進攻,趙頤貞隻得命令安西諸鎮堅守城池,突騎施軍隊將安西諸城儲積的物資、牲畜等洗劫一空,隻有安西都護府沒有遭到突騎施的洗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