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 623年)
六月,苑璋君部將高滿政殺突厥戍兵二百人,以馬邑降唐。苑璋君與突厥圍馬邑,為高滿政所敗。唐高祖遣劉世讓救馬邑,頡利可汗行反間計,劉世讓冤死。
十月,突厥頡利可汗攻破馬邑,高滿政為部下所殺。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 624年)
七月,突厥連連進犯,或勸高祖遷都,李世民諫止之。八月,突厥分道侵擾原州、忻州、並州、綏州;李世民退頡利可汗於豳州城下。
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 625年)
八月,突厥連續侵擾並州、潞州、沁州等,唐行軍長史溫彥博被俘。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 626年)
四月,突厥大擾朔州、原州、涇州,唐遣李靖等擊退之。
玄武門事變。六月,突厥進犯,李元吉督軍北征,請偕李世民麾下勇將同行,欲架空李世民。本月四日,李世民率長孫無忌等伏兵於玄武門,發動政變,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
八月,唐高祖李淵傳位於李世民。突厥頡利可汗大舉進犯,至長安城外渭水河畔,唐太宗李世民偕六輕騎至渭水,斥責頡利可汗負約。頡利可汗與唐太宗盟於渭水河畔。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 627年)
突厥勢衰。頡利可汗後期政事混亂,是年突厥遭遇雪災,牲畜多死,諸部叛反;回紇首領菩薩以五千騎兵大破突厥十萬騎兵,是為突厥盛衰之分水嶺。
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 628年)
突厥內戰。四月,頡利可汗發兵攻打突利小可汗,突利遣使向唐太宗求援。唐太宗遣柴紹、薛萬均發兵討伐歸附於突厥的梁師都,梁師都敗亡。突厥北方諸部背叛頡利可汗,歸附薛延陀,推舉夷男為薛延陀可汗。
唐太宗冊封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
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 629年)
十一月,以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轄李世勣、柴紹、薛萬均等十餘萬人,六路出擊,北擊突厥。
突厥突利小可汗來朝,阿史那鬱射降唐。
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 630年)
李靖破突厥之戰。正月,李靖以三千騎兵奔襲定襄,大破突厥。頡利可汗退往磧口,與唐特使談判。李靖為蘇定方為先鋒,突襲牙帳,大破突厥,俘十餘萬口。頡利可汗往依叔父蘇尼失,後為大唐所俘。至此,突厥亡,漠南之地為之一空。唐太宗安置歸降的突厥人於幽州至靈州一帶。
奚、霫等十餘部落內附於唐。
唐太宗貞觀五年(公元 631年)
唐太宗遣使至高麗,收葬前隋征高麗將士骸骨。
唐太宗貞觀六年(公元 632年)
西突厥肆葉護可汗為部下所逐,死於康居,國人立咄陸可汗,遣使內附大唐。
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 634年)
唐太宗遣段誌玄為行軍總管,統兵擊吐穀渾,深入八百裏,距青海湖三十裏而返。
十二月,遣李靖為西海道行軍總管,轄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諸將再征吐穀渾。
吐蕃讚普棄宗弄讚遣使入貢,請婚。
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 635年)
李靖平吐穀渾。李道宗敗吐穀渾,伏允可汗退至大非川。李靖兵分兩路進擊,連續發動曼頭山之戰、赤水源之戰、烏海之戰,殲滅吐穀渾主力。伏允可汗逃往沙漠,後為部下所殺。國人立其子為可汗,請降於大唐。至此,吐穀渾所大唐所平。
唐太宗貞觀十年(公元 636年)
突厥殘部阿史那社爾率部擊薛延陀失利,率眾降唐。唐太宗以阿史那社爾為左驍衛大將軍。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公元 638年)
吐蕃欲與唐通婚,唐太宗未許。棄宗弄讚遂發兵攻吐穀渾,繼而以二十萬進犯鬆州。唐太宗以侯君集為行軍大總管,統五萬步騎擊吐蕃,敗之於鬆州城下。吐番遣使謝罪,複請婚,唐太宗許之。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公元 639年)
突厥人結社率陰謀刺殺唐太宗,事敗被殺。唐太宗遂令突厥諸部返回漠南舊地,立阿史那思摩為突厥可汗。高昌王麹文泰阻西域朝貢,唐太宗遣侯君集、薛萬徹擊高昌。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公元 640年)
侯君集滅高昌,得二十二城,人口一萬七千人。置安西都護府。西突厥可汗浮圖城降唐,置庭州。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公元 641年)
文成公主嫁吐蕃讚普棄宗弄讚,棄宗弄讚築唐式宮室以迎公主。
薛延陀真珠可汗發兵二十萬越大漠攻打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思摩退入長城。唐太宗遣李世勣等五路兵馬救突厥。李世勣大敗薛延陀,俘五萬餘人。薛延陀北潰時遇大雪,死亡十之八九。是為薛延陀汗國盛衰之分野。
唐太宗貞觀十六年(公元 642年)
西突厥發兵侵掠西域,安西都護郭孝恪擊敗之。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公元 643年)
百濟與高麗結盟欲攻新羅,新羅遣使向唐乞援,唐太宗諭高麗止兵,高麗不聽。
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公元 644年)
安西都護郭孝恪擊焉耆,俘其王。唐太宗下詔征高麗,以張亮率四萬人、五百艘戰船由海路進擊,李世勣率步騎六萬由陸路進擊。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公元 645年)
征高麗之役。李世勣破蓋牟城,俘二萬人;張亮破卑沙城,俘八千人;唐太宗渡遼水親征高麗,與李世勣會合,李世勣破遼東城,斬、俘二萬餘人。唐軍圍安市城,高麗以十五萬人救援;唐軍大破高麗援軍,斬二萬人,俘三萬八千人。鑒於安市城久攻不下,冬季將至,唐太宗遂詔令班師。
唐太宗貞觀二十年(公元 646年)
薛延陀擾夏州;唐太宗詔李道宗等北伐薛延陀,薛延陀大敗,多彌可汗逃遁被殺。李世勣縱兵掃蕩薛延陀餘部,斬五千人,俘三萬人,薛延陀汗國滅亡。
鐵勒諸部遣使入貢。
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公元 647年)
唐太宗遣牛進達、李世勣由海、陸兩路出擊,再攻高麗,牛進達連戰連勝,攻克石城。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 648年)
王玄策破中天竺。是年,王玄策出使天竺,中天竺阿羅那順自立,發兵攻唐使團。王玄策借吐蕃、泥婆羅兵至中天竺,大破之,俘阿羅那順。
西突厥阿史那賀魯降唐。
龜茲之役。唐太宗遣阿史那社爾為行軍大總管,以十餘萬人攻龜茲,先後破五大城,降七十餘城,擒獲龜茲王,西域為之震動。
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公元 649年)
唐太宗去世。李靖亦卒於是年。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 650年)
高侃擊擒突厥餘部車鼻可汗。置單於、瀚海二都護府。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 651年)
阿史那賀魯叛,自立為沙缽羅可汗,西突厥諸部多附之,擁眾數十萬,擾庭州;唐高宗遣梁建方、契苾何力等統兵擊之。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 652年)
梁建方等大破西突厥處月部落,斬九千人。
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 655年)
程名振、蘇定方統兵擊高麗。
唐高宗顯慶元年(公元 656年)
程知節擊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破其諸部,斬首三萬級,後因逗留不前被免職。
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 657年)
是年,蘇定方西征,先破西突厥處木昆部,降萬餘人;繼而於曳咥河大破阿史那賀魯,斬、俘數萬人;西突厥十箭部落先後請降。蘇定方冒雪追擊,幾全殲阿史那賀魯殘部。阿史那賀魯逃至石國被擒。
唐高宗顯慶三年(公元 658年)
程名振、薛仁貴征高麗,拔赤峰城,斬三千人。
唐高宗顯慶五年(公元 660年)
唐高宗遣蘇定方以十萬之眾征百濟,大破百濟兵於熊津江口,進圍都城。百濟王、太子請降,置熊津等五都督府。唐軍大掠百濟,百濟將領黑齒常之反。遣契苾何力、蘇定方等兵分四路進攻高麗。
唐高宗龍朔元年(公元 661年)
百濟將領道琛、福信反,立扶餘豐為王,圍熊津城。劉仁軌臨危受命,率軍前往解熊津之圍。蘇定方圍平壤城。契苾何力大破高麗兵團於鴨綠江,斬首三萬。
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 662年)
唐高宗遣龐孝泰增兵高麗,與高麗兵戰於蛇水,龐孝泰兵敗而死;蘇定方久攻平壤不下,撤圍而返。
鐵勒九姓叛,薛仁貴大破之於天山。
劉仁軌堅守熊津孤城,乘百濟無備,出擊大破之,奪真峴城,扭轉百濟戰局。
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 663年)
日本出兵援救百濟,劉仁軌與日海軍激戰於白江口,焚其舟四百餘艘,日本兵敗走。劉仁軌拔周留城,黑齒常之降,悉平百濟。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 666年)
以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再攻高麗。
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 667年)
李世勣破高麗新城,又連攻下十六城。薛仁貴破高麗兵於金山,殲五萬人,拔三城。
唐高宗乾封三年(公元 668年)
薛仁貴破扶餘城,殺萬餘人,奪四十餘城;李世勣敗高麗兵於薛賀水,殺三萬人,攻陷大行城。唐軍圍困平壤,九月,平壤淪陷,高麗悉平,置安東都護府。
唐高宗鹹亨元年(公元 670年)
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奪取拔煥城。唐罷安西四鎮。
薛仁貴、郭待封擊吐蕃。吐蕃名將論欽陵以四十萬眾擊唐軍於大非川,唐軍死傷殆盡,薛仁貴、郭待封僅以身免,後下獄免官。
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 674年)
遣劉仁軌、李謹行擊新羅。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 675年)
劉仁軌大破新羅於七重城,其後李謹行三戰三捷,新羅王遣使謝罪。
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 678年)
遣李敬玄率兵十八萬擊吐蕃,唐軍大敗,劉審禮、王孝傑被俘。
唐高宗調露元年(公元 679年)
西突厥阿史那都支密謀反唐,裴行儉以狩獵為名,計擒阿史那都支。
突厥複國運動興起,阿史那泥熟匐被擁為突厥可汗。
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 680年)
裴行儉大破突厥於黑山,可汗阿史那泥熟匐為部下所殺。吐蕃陷茂州安戎城,西洱諸部皆降之。至此,吐蕃進入全盛時期。吐蕃攻河源,黑齒常之擊退之,以黑齒常之為河源軍經略大使。
唐高宗開耀元年(公元 681年)
黑齒常之破吐蕃於良非川。裴行儉平突厥殘部,可汗阿史那伏念來降。朝廷殺降,遂使突厥叛亂死灰複燃。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 682年)
西突厥叛亂,王方翼破之於熱海。
薛仁貴擊突厥阿史德元珍於雲州,斬萬餘人,俘二萬人。
婁師德戰吐蕃於白水澗,八戰八捷。
唐高宗弘道元年(公元 683年)
突厥轉盛,圍單於都護府,殺司馬;擾蔚州,殺刺史,俘豐州都督。遣程務挺擊突厥。
武後光宅元年(公元 684年)
殺程務挺,流王方翼。
武後垂拱三年(公元 687年)
黑齒常之、李多祚破突厥於黃花堆。
爨寶璧擊突厥,出塞二千裏,大敗,武後誅爨寶璧。
武後永昌元年(公元 689年)
韋待價擊吐蕃,戰於寅識迦河,唐軍大敗。
黑齒常之被誣謀反,自縊於獄中。
周武曌長壽元年(公元 692年)
王孝傑擊吐蕃,複取安西四鎮。
周武曌長壽三年(公元 694年)
突厥可汗骨咄祿死,弟默啜立。
周武曌萬歲通天元年(公元 696年)
王孝傑與吐蕃論欽陵戰於素羅汗山,大敗,王孝傑被免職。突厥犯涼州,俘都督許欽明。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殺營州都督。遣曹師仁等擊契丹,在硤石穀一役中慘敗,幾乎全軍覆沒。契丹陷冀州,殺數千人。
周武曌神功元年(公元 697年)
王孝傑戰契丹於東硤石穀,大敗,王孝傑死,十七萬眾死傷殆盡;契丹陷幽州。突厥襲擊契丹新城,契丹軍心動搖,孫萬榮為部下所殺,餘眾降突厥。
周武曌聖曆元年(公元 698年)
突厥陷定州、趙州,屠萬餘人。遣武重規、沙吒忠義等統四十五萬擊之,無功。是時默啜可汗擁兵四十萬,據地萬裏,突厥漸盛。
周武曌聖曆二年(公元 699年)
吐蕃內亂,論欽陵死。吐蕃大將讚婆降唐。
周武曌久視元年(公元 700年)
吐蕃犯涼州,圍昌鬆,唐休璟六戰六勝。
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 706年)
突厥擾靈州、原州、會州,掠隴右牧馬萬餘。
唐中宗景龍二年(公元 708年)
張仁願築三受降城,三城相去數百裏,首尾相應,絕突厥南下之路。自是北方受突厥襲擾大大減少。
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 710年)
金城公主嫁吐蕃,吐蕃請河西九曲之地為公主湯沐邑。
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 712年)
孫佺擊契丹、奚,唐軍大敗,孫佺被俘。
唐玄宗開元二年(公元 714年)
突厥默啜可汗遣其子阿史那同俄圍北庭都護府,郭虔瓘力守,斬阿史那同俄。吐蕃以十萬之眾擾臨洮;薛納與吐蕃戰於武街,大破之。突厥默啜可汗擊破突騎施,俘其可汗。
唐玄宗開元三年(公元 715年)
拔汗那為吐蕃、大食所侵,向安西都護府求援。張孝嵩發兵救援,出龜茲數千裏,平拔汗那之亂。突騎施酋長蘇祿遣使來朝。
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 716年)
突厥默啜可汗擊拔野古,戰於獨樂水,拔野古大敗。默啜於歸途遇襲身亡,毗伽可汗立。
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 717年)
突騎施蘇祿可汗謀取安西四鎮,圍拔煥城、大石城;湯嘉惠引兵擊之。
唐玄宗開元八年(公元 720年)
朔方大總管王晙密謀結拔悉密部共伐突厥,突厥大將暾欲穀大敗拔悉密,進而攻略涼州,突厥之聲勢複盛。
唐玄宗開元九年(公元 721年)
突厥毗伽可汗遣使求和,唐玄宗許之。
唐玄宗開元十年(公元 722年)
吐蕃攻小勃律,北庭都護張孝嵩遣張思禮統四千兵救援,大破吐蕃,收複九城。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 727年)
唐軍破吐蕃於青海湖西,獲羊馬萬計。吐蕃大將悉諾邏攻陷瓜州,繼而移師攻常樂縣,賈師順力拒之。吐蕃再攻瓜州,為張守珪所敗。蕭嵩縱反間計,吐蕃大將悉諾邏被殺。
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公元 728年)
吐蕃再攻瓜州失利;蕭嵩、張忠亮大破吐蕃於渴波穀,拔大莫門城。吐蕃攻祁連城,為杜賓客所敗。
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 729年)
瓜州都督張守珪、沙州刺史賈師順擊吐蕃。
朔方節度使李禕拔石堡城,是為第一次石堡城爭奪。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公元 730年)
吐蕃數敗後,遣使求和,以“甥”自謂,自是吐蕃複內附。
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 734年)
突厥內亂,毗伽可汗死,登利可汗立。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公元 735年)
突騎施擾北庭都護府及安西拔煥城。
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公元 737年)
吐蕃攻小勃律。唐與吐蕃戰事再起,河西節度使崔希逸擊吐蕃,自此吐蕃複絕貢。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公元 738年)
唐軍攻吐蕃,王忠嗣拔新城,複敗吐蕃於鹽泉城。
突騎施內亂,蘇祿可汗被殺。
劍南節度使王昱攻安戎城失利,死數千人。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 739年)
磧西節度使蓋嘉運攻碎葉城,擒突騎施吐火仙可汗;另遣夫蒙靈詧聯合拔汗那兵攻怛邏斯城,擒黑姓可汗。自是平突騎施,唐在西陲聲勢複振。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公元 740年)
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拔安戎城,使許遠守城;吐蕃圍安戎城,無功而返。
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公元 741年)
吐蕃以四十萬眾擾邊,臧希液以五千兵阻之於渾崖峰。
吐蕃攻陷石堡城,是為第二次石堡城爭奪戰。
突厥內亂,登利可汗被殺,自是突厥勢力衰微。
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 742年)
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攻殺突厥骨咄葉護,突厥餘眾立烏蘇米施可汗。朔方節度使王忠嗣攻突厥,大破其右廂部眾。
唐玄宗天寶三載(公元 744年)
河西節度使夫蒙靈詧擊斬突騎施莫賀達幹。
拔悉密部擊殺突厥烏蘇米施可汗,突厥餘眾立白眉可汗。
朔方節度使王忠嗣破突厥左廂十一部。
唐玄宗天寶四載(公元 745年)
回紇懷仁可汗擊殺突厥白眉可汗,傳首京師,至此突厥亡。
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攻石堡城未克,是為第三次石堡城爭奪。
唐玄宗天寶五載(公元 746年)
以王忠嗣為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節度使,天下勁兵重鎮盡在掌握。王忠嗣敗吐蕃於青海、積石。
唐玄宗天寶六載(公元 747年)
李林甫忌王忠嗣,王忠嗣辭河東、朔方節度使。小勃律附吐蕃,安西副都護高仙芝破吐蕃於連雲堡,千裏奔襲小勃律,俘小勃律王。唐玄宗欲奪石堡城,王忠嗣抗命,玄宗另遣董延光攻石堡城不克,是為第四次石堡城爭奪。李林甫誣王忠嗣,王忠嗣被貶。
唐玄宗天寶七載(公元 748年)
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築城於青海湖龍駒島以禦吐蕃。
唐玄宗天寶八載(公元 749年)
隴右節度使哥舒翰以六萬三千人攻吐蕃石堡城,以數萬人代價拔之,是為第五次石堡城爭奪。
唐玄宗天寶九載(公元 750年)
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破朅師國,虜其王。
高仙芝擊中亞石國,虜其王及部眾,大掠石國。
唐玄宗天寶十載(公元 751年)
安祿山受寵,領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怛邏斯之戰。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因大掠石國,激怒眾胡,引大食為援。高仙芝以三萬眾擊大食,戰於怛邏斯,大敗,死二萬餘人。
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公元 753年)
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擊吐蕃,拔洪濟城,盡收河西九曲之地。安西節度使封常清擊大勃律,大破之,受降而還。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 755年)
安祿山反,“安史之亂”爆發,盛唐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