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啦嗦,那就是青藏高原(2)(1 / 1)

呀啦嗦,那就是青藏高原(2)

涼州都督鄭仁泰、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分別被任命為青海道行軍大總管和安集大使,負責加強涼州一帶的防禦,同時對於吐穀渾殘部的軍事行動積極予以援助。牛刀初試即成效顯著,祿東讚感到相當滿意:老領導鬆讚幹布早就對吐穀渾垂涎三尺,但礙於唐政府始終未能如願。現在既了卻了老領導的遺願,又大大提升了自家在吐蕃的聲望。不過話說回來,既然吐穀渾已滅,唐大軍又已壓境,不必要的衝突還是能免則免吧。至於以後,隨機應變好了。

就這樣,觸角已基本遍布吐穀渾全境的吐蕃人暫時停止了擴張的步伐。為了試探唐政府的態度,祿東讚再次派出使者前往長安,控訴吐穀渾,並再次提出了和親的請求。

這下李治和文武百官們的火更大了:就算吐穀渾有不對,你也已經占了人家的地,趕走了人家的可汗,什麼仇都保了。居然還要來告狀?竟然還敢問我們要公主?當我們都是傻子不成!!!

吐蕃的請求再次遭到了拒絕。

李治有個最大的優點——有錯就改。對老婆如此,對外人同樣如此。吐穀渾事件後,他派人仔細打探了吐蕃的實力,發現這個和大唐還算是親戚的家夥對丈人家的威脅還真不是一般的大。對於這種對手,在做好充足的準備之前一定要先穩住。至於吐穀渾,立即奪回來眼見是不可能了,那就先默認這個既成事實吧。

但是,作為堂堂大唐皇帝,即便是吃了啞巴虧,也不能叫別人看出來。於是他派左衛中郎將劉文祥出使吐蕃,帶去了一份措辭嚴厲的詔書,對吐蕃的軍事行動表示憤怒和譴責,要求吐蕃立即交還吐穀渾,並退回本國國土。

可想而知,這種詔書隻能擺擺樣子,表示一下態度。實際效果?就不用說了吧。

懾於唐軍的威勢,祿東讚也不再采取進攻戰略,而是開始在新占領區確立統治。

眼瞅著一年過去了,雙方都沒啥動靜,祿東讚於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元月再次派遣使者向李治恭賀新年。

吐蕃使者此行當然不隻是拜年。客套話說完,使者便向李治表達了兩項“溫和”的請求:一是請求皇帝準許吐蕃和吐穀渾和解,二是請求大唐批準吐蕃在赤水地區從事畜牧業生產。

李治的態度也很明確:此奏不準!

為什麼呢?

隻因為這兩項請求都是笑裏藏刀。

說的好聽,和吐穀渾和解。什麼叫和解?吐蕃退出侵占的土地,迎接慕容諾曷缽返回都城,雙方重建友好外交關係方叫和解。而現在,吐穀渾的國土仍然被吐蕃所控製,慕容諾曷缽若是貿然與吐蕃接觸,八成要風蕭蕭兮高原寒,可汗一去兮不複返。

至於允許吐蕃人在赤水地區放牧,就是說唐政府對於吐蕃人公然在原本屬於吐穀渾的土地上任意而為予以官方認可,也就意味著唐政府承認吐蕃對赤水地區擁有主權。

這怎麼可能!

吐蕃使者碰了一鼻子灰後無功而返。

表麵上看,兩年多來唐吐雙方除互派使者,耍耍嘴皮子外並沒有什麼動靜,但暗地裏雙方卻都在積蓄力量,擴軍備戰。李治和祿東讚都明白,當兩個同樣處在擴張階段的勢力直接對話的時候,一場大戰已在所難免。

很快,大唐和吐蕃在西起中亞、東到秦嶺的漫長戰線上開始了大規模武裝對峙。

最初,雙方都把目光聚焦在涼州(今天的甘肅青海一帶)一線。由於互相忌憚,雙方都采取了按兵不動的策略,靜候時機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