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啦嗦,那就是青藏高原(3)(1 / 1)

呀啦嗦,那就是青藏高原(3)

鹹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終於找到了突破口——西域。十三年前蘇定方平定阿史那賀魯叛亂後,兩位西突厥貴族被授予可汗稱號,負責原西突厥汗國的各項事務。唐政府在西域設立了龜茲、於闐、焉耆、疏勒四大軍區,合稱“安西四鎮”。不久兩位可汗發生衝突,繼而演變為火拚,勝的一方進一步做大做強,成為了民族自治政府的唯一首腦。

隨著這位可汗的去世,西突厥故土群龍無首,各方勢力開始蠢蠢欲動起來。期間,相當部分的西突厥部落投靠了吐蕃。

見有人主動前來歸附,吐蕃大喜,同時也敏銳地覺察到唐軍在西域的軍事力量並不強大,是個很好的突破口。

鹹亨元年四月,號稱有四十萬之眾的吐蕃大軍在祿東讚次子論欽陵的率領下,由南向北推進,攻陷了唐朝在西域偏遠地區設置的十八個州,繼而又和於闐人合作,攻克龜茲拔換城(新疆阿克蘇市)。駐西域唐軍因兵力嚴重不足,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擋,連戰連敗。最終安西四鎮全部失守。

見吐蕃人先動手了,李治也毫不示弱,立即開始布置反擊。

首先,撤銷已名存實亡的安西四鎮編製。這既是對失敗的承認,也是對全軍將士的激勵:打了敗仗,丟了地盤,恥辱!

緊接著組建西方遠征軍,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和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總管,集結十多萬軍隊向吐蕃發起了進攻。

薛仁貴摩拳擦掌,打算大幹一場。可郭待封卻另有自己的想法。

當年滅高句麗,郭待封和薛仁貴是同級。可現在薛仁貴已貴為大總管,自己反倒成了他的副將,郭待封心中很是憤憤不平。他總揪著“當年我倆差不多”的老賬,加上父親郭孝恪曾出任安西都護,是經略西域的前輩,自己乃名門之後,因此在行軍途中一直明裏暗裏和薛仁貴較勁兒。

對此,薛仁貴心裏是一百個明白。不過考慮到大敵當前,內部不團結是大忌,也就沒太計較。

盡管內部有磕絆,最初遭遇的都隻是吐蕃的小撮部隊,唐軍還算是比較順利的。

抵達大非川(青海湖南部)後,薛仁貴準備向駐紮在烏海(青海瑪多縣)的吐蕃主力發動攻擊。但進攻之前有兩個問題得先解決一下:

一是從大非川到烏海,路程遙遠且艱險,攜帶大量糧草物資上路更難;

二是烏海西南便是吐蕃腹地。一旦得知烏海戰事,吐蕃必定會大舉增援。即使烏海一役獲勝,唐軍也未必再有體力擊退增援的吐蕃軍。

經過慎重考慮,薛仁貴做出了決定:留兩萬人在大非川設立堡壘,囤積糧草和物資;自己則和阿史那道真一起率領部分主力出擊烏海;郭待封率領其餘人等隨後出發,雙方在烏海會師,共同對付吐蕃的援兵。

不愧是突擊好手,薛仁貴的行動再一次取得了成功。在烏海附近的河口,猝不及防的吐蕃軍大敗而逃,僅被唐軍奪走的牛羊就超過萬頭。獲勝後唐軍進駐烏海,一邊休整,一邊等待與郭待封的會師。

麵對主帥的安排,郭待封當麵稱“是”,心裏卻一個勁地嚷著“不”。薛仁貴走後,他更是一手遮天。為了表現“老子就是不聽你的”英雄氣概,他公然違令,沒有把眾多糧草等物資留在大非川,而是全部帶著隨軍一起向烏海挺進。他一邊走,還一邊想:哼,把糧食留下,輕裝前進,倒是跑得快了,可你吃啥?!呸,就這水平,還大總管呢!

吐蕃方麵得知烏海失守後,立即派出了以論欽陵為首的增援軍隊,日夜兼程向烏海前進。

而同時,由於攜帶的物資過多,加之青藏高原上稀薄的氧氣,郭待封的軍隊隻能緩緩前進。郭待封倒也不急,一路悠哉悠哉,他不知道,他將為此付出非常慘痛的代價。